

1.
動詞
努力;盡力。
2.
動詞
使努力;鼓勵。
3.
動詞
勉強,力量不足仍盡力去做。
4.
名詞
(Miǎn)姓。
1.
盡力;努力。
1.出自《書·盤庚上》各長于厥居,勉出乃力,聽予一人之作猷。
2.出自《論衡·禍虛》惰窳之人,不力農勉商以積谷貨,遭歲饑饉,腹餓不飽。
3.出自《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
4.出自《窮愁》而食欲固弗可遏抑也,乃少少損其母金,於六日中勉事撙節,更補足之。
2.
勸勉;鼓勵。
1.出自《詩·周南·汝墳序》文王之化行乎汝墳之國,婦人能閔其君子,猶勉之以正也。
2.出自《禮記·月令》〔季春之月〕周天下,勉諸侯,聘名士,禮賢者。
3.出自《祭滂文》思母之恩,連呼以絕。執兄之手,勉以無悲。
4.出自《長生殿·幸恩》遂蒙天眷,勉爾承恩。
3.
勉強。
1.出自《莊子·庚桑楚》趎勉聞道達耳矣。
2.出自《論衡·自紀》俗曉[形]露之言,勉以深鴻之文,猶和神仙之藥以治齀咳,制貂狐之裘以取薪萊也。
3.出自《老學庵筆記》后勉一幸金明,所謂龍舟,非獨不登,亦終不觀也。
4.出自《野獲編補遺·釋道·道官封爵》意欲與之并,上不得已勉從之。
4.
趕快。
1.出自《呂氏春秋·具備》子之書甚不善,子勉歸矣。
2.出自《史記·晉世家》秦晉接境,秦君賢,子其勉行。
5.
通“免”。
1.出自《國語·晉語八》彼若不敢而遠逃,乃厚其外交而勉之,以報其德,不亦可乎?
2.出自《商君書·墾令》奸民無主,則為奸不勉。
6.
通“娩”。
1.出自《阮新婦帖》阮新婦勉身得雄,甚善。
2.出自《卍齋瑣錄》王獻之帖,新婦勉身得雄,勉同娩。
1.老農夫。
1.《左傳.襄公七年》"無忌不才,讓,其可乎?請立起也。與田蘇游,而曰'好仁'。"杜預注"田蘇,晉賢人。蘇言起好仁。"后借指賢德長者。
1.在爛泥地上滑行的一種乘坐工具。相傳為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所制。
①形容聲音響亮殷殷田田,如壞墻然。②形容荷葉相連遮蓋蓮葉何田田。
1.田地和僮仆。
2.耕田的奴隸。
1.田地。
1.戰國時齊孟嘗君田文好養士,門下食客多至數千人。事見《史記.孟嘗君列傳》◇因以"田文飯"指幕客之待遇。
1.老農夫。
1.同"田夫野老"。
1.田邑和俸祿。
1.見"田間"。
1.見"田衣"。
1.田畔的水溝。
1.耕種與畜牧。
2.指畜牧。
1.方言。田地。
1.田垟。田地。
1.見"田野"。
1.亦作"田壄"。亦作"田埜"。
2.田地。
3.指田地和原野。
4.泛指農村。
1.見"田野"。
1.農業。
2.指田地﹑房屋等產業。
3.指田地。
1.袈裟的別名。亦稱"田相衣"。袈裟多方格形圖案,類水田畦畔縱橫,故名。
2.指僧人。
1.打獵。弋,射獲禽類。
1.諸侯為狩獵而役使民眾。
2.指農事方面的差役。
1.諸侯大夫的封地采邑。
2.田野與都邑。
1.方言。指農村中處世經驗多而油滑的人。
1.見"田游"。
1.打獵和捕魚。
2.耕田和捕魚。
耕田和園地,也泛指風光自然的鄉村田園詩人。
15、16世紀盛行于意大利宮廷的一種詩劇。在早期田園詩的基礎上形成。大多按封建貴族的藝術趣味描寫鄉村生活。演出時配以優雅的音樂、華麗的服裝和精致的布景。對后來的意大利歌劇有一定影響。
1.田野。
2.耕種于平原。
1.農忙季節。
1.舊時評訂農田等級的準則。
1.田地沼澤。
1.田地和房屋。
1.種田人。
1.古代田官之長。
1.經營田產。
1.猶田地。
1.關于農田的制度。
1.即田祿。
1.田豕。
1.方言。田邊的堤壩。
1.亦作"田穡"。
2.秧苗。
1.田地之中;田野之中。
2.指鄉村。
日本電影演員。女。1924年從影,先后主演影片近三百部,其中《望鄉》獲西柏林國際電影節女演員演技獎。主演影片還有《西鶴一代女》、《雨月物語》、《伊豆的舞女》等。表演真摯、細膩。
1.農家女。
日本首相。早年曾參加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1921年升為陸軍大將。1927年出任首相,并兼任外相。曾召開兩次東方會議”,制定具體的侵華方針(即田中奏折”)。三次出兵中國山東,并積極籌劃侵占中國東北。
1927年6、7月間,日本政府在東京召開東方會議”,討論并確定侵略中國的具體方針。會后,日本首相田中義一炮制了一份秘密奏折給天皇,聲稱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
1.耕種。
2.田地。
3.指莊稼。
1.古代郊祭時置于田頭的火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