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古代稱幼兒垂在前額的短頭發(fā)。
2.
名詞
〈書〉毛發(fā)中的長毫,比喻出類拔萃的人物。
3.
見“時髦”。衣著,打扮新穎入時。
1.
馬頸上的長毛。
1.出自《儀禮·既夕禮》馬不齊髦。
2.出自《齊民要術·養(yǎng)牛馬驢騾》白馬黑髦不利人。
3.出自《蠻書·南蠻疆界接連諸蕃夷國名》南詔異牟尋,從父兄蒙細羅勿,及清平官李異傍、大將軍李千傍等,將細馬六十匹來迎,皆金鍐玉珂,拂髦振鐸。
4.出自《黔記》婦女穿白衣,繋桶裙,戴細布方巾,以髦扎一尾,名曰髦尾,用豬油涂之。
2.
泛指動物頭頸上的長毛。
1.出自《山海經·南山經》﹝亶爰之山﹞有獸焉,其狀如貍而有髦,其名曰類。
2.出自《本草綱目·獸二·豪豬》豪豬,陜、洛、江東諸山中并有之,髦間有豪,如箭,能射人。
3.
英俊杰出之士。
1.出自《新唐書·文藝傳中·李適》季卿在朝,薦進才髦,與人交,有終始,恢博君子也。
2.出自《贈別鮑秀才序》凡今取才,必率英髦。
3.出自《贈于副將元剴》詩于君太學髦,文才冠諸生。
4.出自《中國小說史略》二書大旨,皆顯揚女子,頌其異能,又頗薄制藝而尚詞華,重俊髦而嗤俗士。
4.
謂新穎別致,時髦。
1.出自《二心集·‘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那么,為將自己的論敵指為“擁護蘇聯(lián)”或“××黨”,自然也就髦得合時,或者還許會得到主子的“一點恩惠”了。
5.
選拔。
1.出自《詩·大雅·思齊》譽髦斯士。
2.出自《經義述聞·爾雅中》選士亦謂之髦,“譽髦斯士”是也。“譽髦斯士”,選斯士也。
6.
古代兒童頭發(fā)下垂至眉的一種發(fā)式。
1.出自《詩·鄘風·柏舟》髧彼兩髦。
2.出自《儀禮·既夕禮》既殯,主人說髦。
3.出自《左傳·昭公九年》豈如弁髦而因以敝之。
4.出自《李女宗守志記事》誰謂髦者,童飾也。
7.
代指兒童。
1.出自《人物志·七繆》夫幼智之人,材智精達,然其在童髦皆有端緖。
2.出自《五月二十五日艮山門外晚眺》詩幾家叢薄徑微窄,稚髦闖籬窺過客。
8.
古代西南少數(shù)民族名。
1.出自《詩·小雅·角弓》如蠻如髦,我是用憂。
2.出自《為滎陽公舉王克明等充縣令主簿狀》伏以臣所部控聯(lián)溪洞,參錯蠻髦,水接重湖,山當五嶺。
3.出自《黔書·關索嶺》若夫馬跑泉之異,未必非神明其說,以詟蠻髦。
9.
四散貌。
1.出自《古文苑·揚雄〈蜀都賦〉》龍蛇蜿蜷錯其中,禽獸奇?zhèn)稚搅帧?/p>
10.
螳螂。
1.出自《答問七》據(jù)《方言》:“螳螂謂之髦,或謂之虰,或謂之羋羋。”髦即蛑之轉,羋羋即莫貉之轉。
11.
通“旄”。古時旗桿頭上用牦牛尾作的裝飾。因即指有這種裝飾的旗幟。
1.出自《吳越春秋·夫差內傳》左軍皆赤裳、赤髦、丹甲、朱羽之矰,望之若火。
2.出自《文選·張協(xié)〈七命〉》建云髦,啟雄芒。
3.出自《與友人談遺事》詩云髦大纛星辰動,天策中權虎豹陳。
12.
通“耄”。年老。
1.出自《艱貞叟傳》已而安陽新令來,髦且昏。
13.
通“氂(牦)”。牦牛。參見“髦牛”。
1.出自《文選·張協(xié)〈七命〉》燕髀猩唇,髦殘象白。
14.
通“毛”。毛發(fā)。
1.出自《說文·髟部》髦,發(fā)也。
2.出自《寄李秀才兄弟》詩后生可畏吾知子,握手何時見二髦。
3.出自《癸巳類稿·持素證篇三》掌中熱痛,手少陰絕氣,則脈不通,血不流,髦色不澤,而黑如漆柴。
1.擄掠。鹵,通"虜"。
1.指地含鹽堿而瘠薄。
1.亦作"鹵鹼"。
2.石堿。
1.見"鹵堿"。
1.擄掠。鹵,通"虜"。
1.地下鹵水的脈系。
①也作魯莽”。冒失;粗疏將軍鹵莽不好謀。②荒地上的野草,引申為荒廢府事多鹵莽不治。③馬虎;得過且過因循鹵莽。
1.《莊子.則陽》"君為政焉勿鹵莽,治民焉勿滅裂。昔予為禾,耕而鹵莽之,則其實亦鹵莽而報予;蕓而滅裂之,其實亦滅裂而報予。"陸德明釋文"郭云'鹵莽滅裂,輕脫末略,不盡其分也。'司馬云'鹵莽,猶粗粗也,謂淺耕稀種也;滅裂,斷其草也。'"后多用以形容做事草率粗疏。
1.猶掠奪。鹵,通"虜"。
1.指海水蒸發(fā)后產生的不助燃氣體。
1.擄掠來的寶器。鹵,通"虜"。
1.魯莽的人。鹵,通"魯"。
1.含鹽量大的海水。
2.制鹽瀝下的苦水。
1.氟﹑氯﹑溴﹑碘﹑砹五種元素的化學性質很相似,組成一族叫做鹵素。能直接和金屬化合成鹽類﹐是最強的氧化劑之一,也是重要的化學原料,可以用來制藥物﹑染料﹑塑料﹑合成橡膠等。也叫鹵或鹵族。
1.大盾。古代用來遮擋刀箭等的武器。鹵,通"櫓"。
2.指掌握鹵榡的兵。
1.鹽堿地。
1.鹽場盛鹵水的木桶。
用加有調味品的濃汁燒煮而成的食物。如鹵雞、鹵肉等。
1.鹽堿地。
1.食品名。把蝦磨成糊狀,加鹽制成。亦指用鹵汁煮制的蝦。
1.鹵蝦的清汁。
1.即鹵鹽。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金石母.鹵咸》。參見"鹵鹽"。
1.指含鹽堿的土壤。
1.熬煮鹵水冒出的煙。
1.用咸土熬制而成的鹽。
1.熬制鹽的灶具。
1.鹽鹵。
1.土壤中所含的堿質。
1.粗笨,不精巧。鹵,通"魯"。
1.濃厚的羹汁。
1.即鹵素。參見"鹵素"。
1.指敵寇或叛亂者的侵擾。
1.掠奪。
1.古時賤視北人的稱呼。
1.古時蜀人對北人仕蜀者的貶稱。
抓獲虜獲七百余人。
1.舊稱北方民族所釀的酒。
1.搶劫﹐掠奪。
1.虜掠。
1.謂當作奴隸役使之。
2.封建王朝對少數(shù)民族或敵寇所遣使者的蔑稱。
1.亦作"虜庭"。
2.古時對少數(shù)民族所建政權的貶稱。
1.見"虜廷"。
1.奴隸;奴仆。
2.謂奴役。
1.古蜀人對中原人的貶稱。
1.搶奪。
1.收拾。
1.俘獲。
1.俘獲劫持。
1.俘虜人口和搶劫財物。
1.擄掠搶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