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書〉眼睛昏花,看不清楚。
2.
形容詞
〈書〉心緒紛亂。
3.
形容詞
〈書〉愚昧。
1.
眼花目眩。參見“瞀病”、“瞀瘛”。
1.出自《晉書·天文志上》天了無質,仰而瞻之,高遠無極,眼瞀精絕,故蒼蒼然也。
2.出自《新唐書·宦者傳下·劉季述》季述出百官奏,曰:“陛下瞀,倦於勤,愿奉太子監國,陛下自頤東宮。”
2.
錯亂;混亂。
1.出自《尚書大傳》王之不極,是謂不建,厥咎瞀。
2.出自《楚辭·九章·惜誦》申詫傺之煩惑兮,中悶瞀之忳忳。
3.出自《舊唐書·白居易傳》既壯而膚革不豐盈,未老而齒發早衰白,瞀然如飛蠅垂珠在眸子中者,動以萬數,蓋以苦學力文之所致。
4.出自《仁學自序》惟有其實而不克既其實,使人反瞀於名實之為苦。
3.
垂目下視貌。參見“瞀瞀”。
1.出自《荀子·非十二子》綴綴然,瞀瞀然,是子弟之容也。
4.
愚昩無知貌。參見“瞀儒”。
1.出自《贈陳主事序》欲求御變之道,而不務知彼知己者,瞀也。
2.出自《駁中國用萬國新語說》縱令先民典記非資生之急務,契卷簿錄為今人所必用者,亦可瞀然不解乎?
5.
昏暗;使昏暗。
1.出自《北使洛》詩陰風振涼野,飛雪瞀窮天。
2.出自《和吳沖卿雪詩》云連晝已瞀,風助宵仍洶。
6.
使目不明。
1.出自《圣武記》石各以類積之,可大摧而小擊也;灰之以瞀其睫也;樓櫓泥之以防其??也。
7.
看望。
1.出自《中國民間故事選·蛇郎》“媽,我瞀我七妹妹去?”“你瞀去吧!”
8.
悶;暈厥。
1.出自《素問·氣交變大論》民病肩背瞀重。
2.出自《靈樞經·經脈》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
3.出自《長短言自序》聲音如何?消瞀以終之。
9.
通“鍪”。兜鍪;頭盔。
1.出自《墨子·備水》劍、甲、鞮瞀。
2.出自《淮南子·道應》於是乃去其瞀而載之木,解其劍而帶之笏。
10.
姓。春秋莒有瞀胡。見《左傳·昭公元年》。
1.出自《字匯?目部》瞀,姓。
2.出自《左傳?昭公元年》於是莒務婁、瞀胡及公子滅明以大龎與常儀靡奔齊。
1.分離。
1.總局之下分設的辦事機構。
語法上指復句里劃分出來的相當于單句的部分。分句和分句之間一般有停頓,在書面上用逗號或者分號表示。分句和分句在意義上有一定的聯系,常用一些關聯詞語(連詞、有關聯作用的副詞或詞組)來連接,如天晴了,雪也化了。參看〖復句〗。
1.猶決斷。
1.區別;分隔。
2.離棄;棄絕。
1.名分相等。
1.舊時收稅機關分設在各地的關卡。
①人或事物不聚在一起弟兄兩人~已經三年了ㄧ這些問題是彼此~而又聯系著的。②使分開老趙用手~人群,擠到臺前ㄧ這兩件事要~解決。
1.謂在學問業務上有不同的專長。
2.今指不同的學術或業務的類別。
1.謂河流或道路分出岔口。
2.謂一人同時口述不同內容的問題。
1.猶克扣。
1.分離。
1.指出任將帥或封疆大吏。
1.猶分賜。
1.亦作"分朗朗"。
2.清楚;分明。
1.見"分朗"。
1.分擔勞苦,盡職建功。
研究生物的種類,探索相互間的親緣關系,闡明生物界自然系統的科學。是生物進化的歷史總結。根據不同的研究對象,可分為微生物分類學、植物分類學和動物分類學等。
1.見"分厘"。
1.形容極細微。
見〖百分尺〗。
1.分割。
①分開理論與實踐是不可~的ㄧ從空氣中~出氮氣來。②別離~了多年的兄弟又重逢了。
1.紋理﹑脈絡或事物間的聯系。
2.分說;分辯。
幾個力同時對某物體的作用和另外一個力對該物體的作用效果相同,這幾個力就是那一個力的分力。
1.分別獨立。
2.分別制定。
3.分別設立。
1.分得他人的利益。
2.謂自己不從事生產而坐分他人生產所得的利益為"分利"。
3.中醫學名詞。謂用藥劑使患者出透汗而使病情好轉。
1.常規。
2.指按定例發放的錢物。
1.指八分書和隸書。
2.分別隸屬。
1.一分一兩。謂分量,輕重。
重量這個南瓜的~不下二十斤◇話說得很有~。
1.猶明了。
1.分別排列。
軍隊等按照不同的兵種或編制排列成一定的隊形,依次走正步、行注目禮通過檢閱臺,這種隊形叫分列式。
①整體的事物分開細胞~。②使整體的事物分開~組織。
1.生物學謂一個生物體自行分裂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生物體的繁殖方式。
1.兩個地域分界的山嶺。
1.分別擔任職守。
1.謂分割家產,另立門戶。
①從干流中分出一股或幾股水流注入另外的河流或單獨入海。②(人員、車輛等)分別向不同的道路、方向流動人車~ㄧ消費資金~。
與某一電路并聯的導體的電阻。在總電流不變的情況下,在某一電路上并聯一個分路將能起到分流作用,部分電流由分路通過,使通過該部分電路的電流變小。分流電阻的阻值越小,分流作用越明顯。在電流計線圈兩端并聯一個低阻值的分流電阻,就能使電流計的量程擴大,改裝成安培表,可量度較大的電流。
1.見"分龍雨"。
1.見"分龍雨"。
1.見"分龍雨"。
1.即隔轍雨。夏季所降對流雨,有時一轍之隔,晴雨各異。古人以為由于龍分管不同區域的降雨使然,故謂之"分龍雨"。此種情況始出之時日,宋時吳越之俗謂在夏歷五月二十日,清時燕地之俗謂在五月二十三日,即稱此日為"分龍日",亦稱"分龍兵"﹑"分龍"。
1.《列子.周穆王》謂鄭人有薪于野者,斃奔鹿而藏諸隍中,覆以蕉葉。俄而忘其藏處,遂以為夢。而沿途誦其事。傍人有聞者,因其言而取之。薪者是夜真夢藏鹿之處及得鹿之人。次日晨按所夢往索,及涉訟。士師遂中分其鹿予此二人◇因以"分鹿"喻將真作夢,將夢作真,錯亂顛倒。
2.猶逐鹿。謂國家政權瓦解之時,群雄乘機起而爭奪天下。
1.謂分道而行。
2.猶路途。
1.見"分道揚鑣"。
1.圖紙上的長度跟它所表示的實際長度之比。即比例尺。
1.喻指分離的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