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院一首
南國諸侯老賓客,霜葉青衫頭雪白。
繡衣使者急搜賢,又向文場三捧檄。
全閩多士如鄧林,大廈度材慚匠石。
細看太白日萬言,時取武成二三策。
清心期識璞三獻,過眼敢迷目五色。
只今雖無衣缽傳,向來未省原天覓。
更長寧辭燭屢秉,漏下何啻夜十刻。
回思前日踏槐花,忍使青袍輕飲墨。
南國諸侯老賓客,霜葉青衫頭雪白。
繡衣使者急搜賢,又向文場三捧檄。
全閩多士如鄧林,大廈度材慚匠石。
細看太白日萬言,時取武成二三策。
清心期識璞三獻,過眼敢迷目五色。
只今雖無衣缽傳,向來未省原天覓。
更長寧辭燭屢秉,漏下何啻夜十刻。
回思前日踏槐花,忍使青袍輕飲墨。
我這南方諸侯的老門客,霜葉般的青衫,頭發雪白。繡衣使者急切搜求賢才,我又三次在文場接到征召文書。全閩眾多才士如鄧林般繁盛,我像技藝不精的匠石,為選用建造大廈的木材而慚愧。仔細研讀李白一日萬言的才華,不時選取《武成》中的一些策略。我一心期望能識別如和氏璧般的賢才,不會被五色迷惑雙眼。如今雖沒有衣缽傳承,從前也不曾去祈求上天賜予。夜深我不辭多次秉燭閱卷,更漏顯示已過了十多刻。回想起前些日子踏槐花的情景,怎忍心讓學子們的青袍輕易沾染墨汁而落第。
南國諸侯老賓客:作者自指,可能曾為南方官員幕僚。
霜葉青衫:指青色官服如經霜的葉子。
繡衣使者:漢代侍御史,此指搜求賢才的官員。
檄:征召文書。
鄧林:古代神話中的樹林,比喻人才眾多。
匠石:古代有名的工匠,這里作者自謙。
太白:李白,以才思敏捷著稱。
武成:《尚書》篇名。
璞三獻:指卞和獻和氏璧的故事。
目五色:被色彩迷惑,喻不能識才。
衣缽傳:指學問技藝傳承。
原天覓:向老天祈求。
秉:拿著。
漏下:指更漏計時。
踏槐花:唐代舉子有踏槐之俗,借指參加科舉。
飲墨:指落第
此詩可能創作于作者擔任科舉考官期間。當時朝廷重視人才選拔,作者肩負為國家選拔賢才的重任,在試院忙碌閱卷時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詩人在科舉選拔中的責任感和對人才的重視。其特點是用典豐富、情感真摯。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具廣泛影響力,但反映了當時科舉選才的情況。
獨自擔琴鶴,還歸瀑布東。
逍遙非俗趣,楊柳謾春風。
草繞村程綠,花磐石磴紅。
他時許相覓,五老亂云中。
松滋聞古縣,明府是詩家。
靜理余無事,欹眠盡落花。
江光搖夕照,柳影帶殘霞。
君去應相與,乘船泛月華。
乍臨毛發豎,雙壁夾湍流。
白日鳥影過,青苔龍氣浮。
蔽空云出石,應禱雨翻湫。
四面耕桑者,先聞賀有秋。
幸附全材長,良工?器殊。
千林文柏有,一尺錦榴無。
品格宜仙果,精光稱玉壺。
憐君遠相寄,多愧野蔬粗。
善卷臺邊寺,松筠繞祖堂。
秋聲度風雨,曉色遍滄浪。
白石同誰坐,清吟過我狂。
近聞為古律,雅道更重光。
外物盡已外,閑游且自由。
好山逢過夏,無事住經秋。
樹影殘陽寺,茶香古石樓。
何時定休講,歸漱虎溪流。
荊門來幾日,欲往又囊空。
遠客歸南越,單衣背北風。
近鄉微有雪,到海漸無鴻。
努力成詩業,無謀謁至公。
落石幾萬仞,冷聲飄遠空。
高秋初雨后,半夜亂山中。
只有照壁月,更無吹葉風。
幾曾廬岳聽,到曉與僧同。
太尉遺孤井,寒澄七百年。
未聞陵谷變,終與姓名傳。
影浸無風樹,光含有月天。
林僧曉來此,滿汲灑金田。
萬壑云霞影,千年松檜聲。
如何教下士,容易信長生。
月共虛無白,香和沆瀣清。
閑尋古廊畫,記得列仙名。
伯陽遺妙旨,杳杳與冥冥。
說即非難說,行還不易行。
藥中迷九轉,心外覓長生。
畢竟荒原上,一盤蒿隴平。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
風遞幽香去,禽窺素艷來。
明年如應律,先發映春臺。
獨攜譚柄去,千里指人寰。
未斷生徒望,難教白日閑。
空江橫落照,大府向西山。
好騁陳那孔,誰云劫石頑。
匡社經行外,沃洲禪宴余。
吾師還繼此,后輩復何如。
江上傳風雅,靜中時卷舒。
堪隨樂天集,共伴白芙蕖。
南國搜奇久,偏傷杜甫墳。
重來經漢浦,又去入嵩云。
舊別人稀見,新朝事漸聞。
莫將高尚跡,閑處傲明君。
岳頂休高臥,荊門訪掩扉。
新詩遺我別,舊約與誰歸。
賢路曾無滯,良時肯自違。
明年窺日窟,仙桂露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