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老子有感
左史倚相讀皇墳,學者尚得窺全渾。
孰為武成二三策,寧取道德五千言。
巢居結繩事益遠,澆淳散樸忍復論。
安得深山老不死,坐待古俗還羲軒。
左史倚相讀皇墳,學者尚得窺全渾。
孰為武成二三策,寧取道德五千言。
巢居結繩事益遠,澆淳散樸忍復論。
安得深山老不死,坐待古俗還羲軒。
左史倚相能研讀上古三皇之書,學者還能借此窺探上古完整渾樸的風貌。與其相信《武成》中那不可全信的幾篇策文,不如選取《道德經》的五千真言。巢居、結繩的時代已越來越遠,淳樸風氣散失的事情哪里還忍心再去談論。怎樣才能有深山里長生不老之人,坐著等待古代風俗回到伏羲、軒轅的時代呢。
左史倚相:春秋時楚國的史官,以博學著稱。皇墳:即三皇之書,泛指上古典籍。
武成:《尚書》中的一篇,記載周武王伐紂的事,有‘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之說,這里指其不可全信。道德五千言:指《道德經》。
巢居結繩:巢居是原始人在樹上筑巢而居,結繩是原始人用繩打結來記事,代表上古淳樸的生活方式。
羲軒:伏羲和軒轅(黃帝),是上古傳說中的賢君,代表上古的理想時代。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從詩的內容推測,當時社會可能風氣浮躁、淳樸不再,詩人對現實不滿,因而追慕上古的淳樸生活和文化,借讀《老子》抒發感慨。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上古淳樸時代的向往和對現實的批判。其突出特點是用典豐富,借古抒懷。在文學史上體現了詩人對傳統思想文化的思考和傳承。
湖上孤村冷欲冰,更堪衰與病相乘。夢回點滴檐間雨,心折青熒帳外燈。雖有數椽常似客,僅存一肉未成僧。披衣偶取南華讀,打破愁城喜不勝。
此老在家如出家,蒲團趺坐讀南華。濕云不散雁呼伴,幽室無聲燈墜花。心法先當破巢窟,世緣最忌養萌芽。行年七十方知悔,萬事無涯生有涯。
句里明宗則易,宗中辨白則難。
凍雞未報家林曉,隱隱行人過雪山。
世德依天久,分藩胙土安。自調回部樂,永戴漢恩寬。邊遠銷烽盡,城高得地蟠。氈裘留塞色,幾席展華觀。油碧朱輪貴,花翎寶石攢。門庭彰帶礪,戶籍凜凋刓。有子衣能紹,延賓鋏輟彈。娵隅臺吉語,雜遝阿渾冠。樹密籠新句,荷枯冷釣竿。亭臺余斷礎,磴石護危欄。愴憶秦回焰,攖鋒種族彈。九龍根葉瘁,百雉鼓鼙寒。幽困靴刀在,飄零囷粟殘。血流千里碧,心矢一門丹。世已刬殘籜,經才庋可蘭。依然承闿澤,從未損維翰。奕驥惟耕牧,前塵格羽干。由來瞻馬首,何肯累豬肝。欲醉曾非酒,高情暫憩鞍。共憐春盎盎,遑問夜漫漫。棗大疑仙種,瓜藏佐午餐。蒸羊遷客感,設醴古人難。竟日酣芻豢,三洲憶坫壇。床書荒外邈,舞袖霧中看。急鼓違金奏,哀絲落玉盤。直同歌子夜,無解涕汎瀾。異曲仍三疊,沈憂觸萬端。白頭曾典屬,碧眼對奚官。何日逢優詔,京華接舊歡。經年纏坎壈,失路此盤桓。
滕王高閣倚江濱,王去江流獨愴神。
白雪寒侵詞客賦,朱闌繡擁豫章春。
波吞日月浮光遠,島吐煙霞飛翠新。
回首可憐風雨劇,正思舟楫淚沾巾。
碧翁翁倦眼是慵開,云尾憺愁余。倩劍鋒抉破,常娥喚醒,翻自躊躇。江漢交流北渚,暗水動潛虛。不是騎鯨客,跋浪長魚。
夢去音塵千里,問上都燈市,絳蠟何如。老南浮羈客。三十六鱗疏。歲華新心情非舊,聽鄰娃笑語轉更初。花南漏,丁丁遙夜,窗掩燈孤。
稻畦已改翻泥細,麥隴初分趁勢斜。
觳觫倦耕眠樹下,畢逋得食下天涯。
嫩晴微雨調時序,臘雪春風潤土砂。
避地山村成保社,倚需湯餅及鄰家。
幸托同官契,
三年一日如。
笑談更下榻,
出入每聯車。
吾道終何補,
公才暫可儲。
難逢嗟易別,
莫放酒杯疏。
向時目笑怡山僧,持牒走海如戶庭。禪房荔熟付徒輩,日與賈販相將迎。老來牽率亦至此,雪浪山立揚冬舲。七洲洋過裸且汗,鏡面靜數魚飛行。越裳一發渺波際,雨腳漏日忘陰晴。漢唐舊版忍捐畀,遑校島嶼淩南溟。流人役屬那擇主,襁負滿載輕重瀛。虞衡失職況地寶,坐棄此眾資驅令。近聞金銀動折閱,廛市頗亦傷繁征。計然泛勝古有學,莫倚僥倖操奇贏。西銘同胞語敢襲,異域疇免維桑情?醵金通道細事耳,何日黌舍翹才英?
慈母歿七載,
癡兒尚一身。
天涯常有月,
堂北更無暾。
虛室雞群散,
荒園野苧貧。
平生勤苦事,
日遠益悲辛。
嚴夏兩家雞相斗,曾銑仇鸞袒左右。嚴雞方勝夏雞孤,銑欲劾鸞何為乎?套未復,身先死。朝璽書,暮西市。將軍橫尸何足言,宰相駢首寧無冤?君莫哭,君不見金牌召后風波獄。
君非秋胡子,
妾非采桑婦。
莫捐囊中金,
白頭倚門久。
一束衣冠四十春,
公今收得自由身。
朱顏出仕看同輩,
白發歸榮有幾人。
何處覓金分素里,
只聞行路羨清塵。
扁舟急解隨河纜,
猶恐京埃污葛巾。
遼東海北剪長鯨。風云萬里清。方當銷鋒散馬牛。旋師宴鎬京。前歌后舞振軍威。飲至解戎衣。判不徒行萬里去。空道五原歸。
秉旄伏節定遼東。俘馘變夷風。清歌凱捷九都水。歸宴雒陽宮。策功行賞不淹留。全軍藉智謀。詎似南宮復道上。先封雍齒侯。
南山黃精玉色鮮
子能服之可永年
由來生世貴聞道
大椿八千非所憐
盈盈道傍花,
采采足人悅。
芬芬曲徑蘭,
寂寂無人擷。
品質豈不殊,
托根有懸絕。
安得尋幽人,
巖隈當見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