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王廣教院在蕺山東麓予年二十余時與老僧惠迪游略無十日不到也淳熙甲辰秋觀潮海上偶系舟其門曵杖再游怳如隔世矣
游山如讀書,深淺皆可樂。
道邉小精舍,亦自一丘壑。
凄涼四十年,始復重著腳。
老僧逝已久,講座塵漠漠。
當時童子輩,衰鬢亦蕭索。
掃壁觀舊題,歲月真電雹。
文章卑不傳,衣食窘如昨。
出門意惘然,遼海渺孤鶴。
游山如讀書,深淺皆可樂。
道邉小精舍,亦自一丘壑。
凄涼四十年,始復重著腳。
老僧逝已久,講座塵漠漠。
當時童子輩,衰鬢亦蕭索。
掃壁觀舊題,歲月真電雹。
文章卑不傳,衣食窘如昨。
出門意惘然,遼海渺孤鶴。
游覽山巒如同讀書,不論深入淺嘗都能收獲樂趣。路邊的小寺院,也自有一番山水的韻味。凄涼地過了四十年,才又重新踏上這片土地。老和尚早已離世,講經的地方布滿了灰塵。當時的孩童們,如今也兩鬢斑白、容貌憔悴。我清掃墻壁觀看舊時的題字,歲月過得像閃電冰雹一樣迅速。當年的文章因水平不高沒能流傳,生活依舊像過去一樣困窘。走出寺院我心中悵惘,就像那在遼海之上孤獨飛行的仙鶴。
精舍:這里指寺院。
丘壑:指山水幽深之處,也比喻深遠的意境。
著腳:涉足、到達。
漠漠:形容灰塵密布的樣子。
蕭索:形容人的容貌憔悴、衰老。
電雹:閃電和冰雹,比喻時間過得極快。
惘然:失意的樣子。
遼海:泛指遼河流域以東至海地區,這里比喻遙遠、孤獨的境地。
這首詩創作于淳熙甲辰秋。詩人在二十多歲時經常與老僧惠迪游覽天王廣教院,幾乎無十日不到。四十年后,詩人觀潮海上,偶然系舟于寺院門前,再次踏入此地,恍如隔世,于是有感而發創作此詩。當時社會處于南宋時期,詩人一生仕途坎坷,生活也并不順遂。
這首詩主旨是感慨時光流逝、物是人非以及自身境遇未改。其特點是情感真摯,借重游舊地的所見所聞抒發內心感受。在文學史上雖不算有重大影響,但體現了詩人對生活的深刻感悟和細膩情感。
常恐愧屋漏,
追懷在室詩。
可憐忍死誦,
不負乃今知。
相送巴陵客,
金門昨上書。
殘春臨驛路,
歸思逐江魚。
鄉國干戈后,
文章涕淚余。
只應松菊在,
猶足老樵漁。
難從弱水泛蘭舟。悠悠無限愁。天涯契闊空凝望,此恨幾時休。
星月小,露華浮。淚盈眸。相思兩地,芳魂不隔,夢繞高樓。
停車向古道,
亂樹冷斜曛。
落葉欲迷徑,
遠鐘多在云。
溪流經雨急,
山色對煙分。
回首鄉關近,
令予愁緒紛。
愁邊得酒寧論味,
馬上成詩不計篇。
不是行人那識此,
知音應為一悠然。
久有東皋約,
茲游喜不虛。
推窗瞻廣漠,
掃碣讀遺書。
孤塔千秋在,
荒城百戰馀。
蕭蕭寒木下,
瞻望意踟躕。
知君情不淺,攜我興何長。
獨下云邊榻,同斟月下觴。
秋吟看菊好,夕飲醉粳香。
坐久忘歸去,衣沾湖上霜。
八尺蘄州桃竹簟,
坐來疑是水侵裳。
垂楊葉下閑吟久,
又與鳴蟬共晚涼。
漢東門外柳新栽,拂曉長堤露眼開。野老攀條相向語,去年曾被賊燒來。
臨水臨風漾碧漪,含煙含霧一枝枝。戰塵收后無離別,又見長條到地時。
石匣城邊月正明,
一年兩度數歸程。
昔人藏劍知何處?
碧落秋空露氣清。
春寒不敢出籬門,且撥深爐煖酒樽。見說梅花風打盡,冷清清地月黃昏。
隨地挑成薺菜羹,只和淡水入瓶罌。春風不負閑人腹,贏得勾勾飽后行。
寧同遷客著離騷,
江左鳴珂賦更豪。
孤閣湖光玄武署,
六朝秋色白云曹。
城邊雪霽驂騑遠,
闕下星懸象魏高。
一出承明天萬里,
先朝侍從憶王褒。
天下法窟叢林,四月初一結制。無門逐惡隨邪,要效死心舊例,普請諸人腦門著地。
云為山積翠,
雨倩草添青。
一覺南柯夢,
俄然鳥喚醒。
記舊時元夜,月掛紅樓,釵影亂,笑聲柔。火蛾兒、簇著凝妝艷粉,輕盈妖冶,打塊成毬。的的春嬌,溶溶夜景,夾路銀花爛不收。一曲紫綃催薄醉,六街絳蠟試清謳。
誰料一天冰彩,化為絲雨,隨風去、灑遍皇州。縈蝶翅,困鶯喉。誰家拋盞,何處藏鬮。微雪猶零,怕沾鞋印,碧云未合,莫上簾鉤。風光非舊,嘆傳柑佳會,今年換做,萬里邊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