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八十七首 其三十三
天下法窟叢林,四月初一結制。無門逐惡隨邪,要效死心舊例,普請諸人腦門著地。
天下法窟叢林,四月初一結制。無門逐惡隨邪,要效死心舊例,普請諸人腦門著地。
天下所有的佛教修行叢林,在四月初一這日開始結夏安居。無門(禪師)隨順眾生的各種根性,想要效仿死心禪師的舊例,邀請眾人一起叩首禮拜。
法窟叢林:佛教寺院的代稱,法窟指修行佛法的場所,叢林指僧眾聚居的寺院。
結制:即結夏安居,佛教僧團在夏季三個月中定居修行的制度,通常從四月十五開始,此處四月初一可能是特定寺院的調整。
無門:可能指南宋禪宗無門慧開禪師(1183-1260),著有《無門關》。
逐惡隨邪:隨順眾生的不同根性(惡、邪在此非貶義,指眾生的差異)。
死心:指北宋禪宗死心悟新禪師(1048-1115),黃龍派高僧,有“死心”之號。
普請:佛教術語,指寺院中僧眾共同參與事務,此處引申為共同參與法事。
腦門著地:五體投地的禮拜方式,頭額觸地,表示極度恭敬。
此偈為宋代禪宗偈頌,作于結夏安居之日。宋代禪宗興盛,偈頌常用于開示法要。結制是僧團重要修行活動,作者借無門效仿死心舊例,倡導遵循祖師傳統、共修禮拜,體現對修行純粹性的重視。
偈頌圍繞結夏安居展開,通過無門效仿死心舊例的倡導,強調僧團共修的重要性,語言直白,具有宗教儀軌的指導性,體現禪宗重視傳統、集體修行的特點。
海闊淮深萬里通,吟情浩蕩逐春風。卻尋斗水龍湫住,裁剪云煙字字工。
西風吹得閑云去,飛出爛銀盤。桐陰淡淡,荷香冉冉,桂影團團。鴻都人遠,霓裳露冷,鶴羽天寬。文生何處,瓊臺夜永,誰駕青鸞。
霜風獵獵動旌旄,月落天低錦帳高。旋放洮河三尺水,洗磨十萬血腥刀。
生殺存亡我敢專,德刑予奪出諸天。曰天所命惟其理,夫豈諄諄告語然。
強尋春物散無聊,直使樓高恨未消。鱗碧萬家看不盡,杏花時見隔墻梢。
沒馬黃塵倦入城,杖藜聊復暢幽情。卻嫌村近山林遠,一望三茅與四平。
華亭疏雨過,小閣亂云流。榻為延徐下,船因問戴留。春光回枕簟,寒色駐衾裯。十日猶能客,從君笑薄游。
朔易回元氣,人才起俊流。聲華當翰苑,文采冠中州。振佩趨臺閣,抽毫侍冕旒。人傳《鸚鵡賦》,家有鹔鹴裘。式睹黌宮立,共惟祀典修。一朝虞或缺,六器俾旁求。俎豆俄成列,蘋蘩遂可羞。中朝方有道,下士實同休。已及歸鴻候,姑為食蟹謀。朋簪多繾綣,使節少淹留。曉日花間酒,春風柳下舟。篇章微品藻,山水愧清幽。鄭璞曾先辱,隋珠不暗投??紭勲m自引,窺觀亦吾憂。簡冊銷長日,蓬蒿憚凜秋。論高非縱誕,興遠托賡酬。尚憶駒千里,胡能貉一丘。何當把君袂,相逐馭風游。
紅杏隔江霞。旖旎春華。小紅新喜泛湖槎。載我圖書三萬軸,把卷看花。美酒不須賒?;厥滋煅?。故鄉煙水愛浮家。解唱松陵追白石,醉撥銅琶。
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云過太空。夜靜海濤三萬里,月明飛錫下天風。
協風吹冰泮,水色茫微綠。沙融文禽集,波暖白鷗浴。之子逝將別,分手愁局促。離觴一何頻,征舸嗟去速。今日江浦東,明朝關山北。棹歌不堪聞,悽然淚盈掬。
曾聽鄰雞并曉珂,好懷還向客邊多。詩才傾寫千尋瀑,雅量涵容滄海波。
九月都門風薄衣,夜砧聲里雁南飛。野人不識長安樂,且趁鱸魚一棹歸。
穩絆芒鞋盡室行,何曾遣吏向前迎。存齋盡問深深意,只此能存不用名。
林深藏卻云門寺,回首若耶溪。苧蘿人去,蓬萊山在,老樹荒碑。神仙何處,燒丹傍井,試墨臨池。荷花十里,清風鑒水,明月天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