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泊宜都
二年峽內厭覊束,此日江湖欣渺茫。
烱烱晴鷗明晚色,悠悠殘日動波光。
遠眸盡處即他境,疊嶂痕邊仍舊鄉。
自是望鄉須淚落,不緣風樹使心傷。
二年峽內厭覊束,此日江湖欣渺茫。
烱烱晴鷗明晚色,悠悠殘日動波光。
遠眸盡處即他境,疊嶂痕邊仍舊鄉。
自是望鄉須淚落,不緣風樹使心傷。
在三峽內兩年,我早已厭煩了被束縛的生活,今日行于江湖,欣喜歡賞這渺茫的景象。明亮的白鷗在傍晚的天色中格外顯眼,落日緩緩西沉,波光隨之蕩漾。極目遠眺,盡頭便是他鄉之境,重疊山巒的邊緣仍是故鄉。自然是因為望鄉才會落淚,并非是因為風吹樹木之聲讓我內心悲傷。
覊束:束縛,羈留約束。“覊”同“羈”。
烱烱:明亮的樣子。
遠眸:遠望的目光。
風樹:典出《韓詩外傳》,指父母死亡,不得奉養,后因以“風樹”為父母死亡的典故。
具體創作時間不詳。詩人可能在三峽內經歷了兩年的羈留生活,受到諸多約束,內心煩悶。當他離開三峽來到江湖之上,看到開闊的景象,觸景生情,引發了對故鄉的思念,從而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在于抒發思鄉之情。其特點是景中含情,通過對比和借景抒情的手法,將情感與景色巧妙融合。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太著名,但展現了詩人細膩的情感和一定的藝術表現力。
一幅江南春寫就,湖光山色分明。小紅橋畔趁新晴。曉風楊柳岸,好是放船行。
堤外海棠剛睡足,蘚痕綠過閑亭。靚妝初罷怯寒生。碧桃花徑遠,剛對數峰青。
好東風。暖融融。花塢山茶照眼紅。醉游蜂。
綠煙一帶前村柳。春如繡。積雪西山萬萬重。玉芙蓉。
知音自古難,何更恨馀生。一曲漁歌罷,滿蓑風露清。浮云作聚散,花鳥寄心情。別有處和說,歸來問廣成。
還此看云坐,一塵都不生。水流花竹遠,山作武夷清。卻有周流意,都無仕宦情。招邀幾鄰叟,啜茗話秋成。
寒雪冥濛外,
山云顯晦中。
海水趨尾泄,
坤腹含渾渾。
更乘眾脈出,
散作萬水原。
水極良有反,
天一還生新。
新故互不息,
可以觀本根。
人身亦如此,
流衍恃元精。
貴精終有竭,
惟道乃長存。
毋作柱史見,
徒以養生論。
八月濤聲吼地來,
頭高數丈觸山回。
須臾卻入海門去,
卷起沙堆似雪堆。
展盡衡廬清影
卷將震澤俱還
自有毫端千剎
誰論塊視三山
登泰山小天下
斷妙喜出世間
萬壑千巖掌握
江月松風往還
薌林春色。杯面云腴白。醉里不知天地窄。真是人間歡伯。
風流玉友爭妍。酪奴可與忘年。空誦少陵佳句,飲中誰與俱仙。
傅巖人起應旁招,
道德光明相業高。
試問當年調鼎事,
非梨非栗不能桃。
危亭欄檻倚江干
飯了登臨得暫閑
林木巧隨高下路
山容都在有無間
節序逢搖落,況當君遠行。
難為今日別,并見古人情。
客路千江雨,秋心萬木聲。
蔗洲如已過,應近越王城。
溝塍處處稻花香,
水外柴門竹外莊。
侵曉桔槔聲聒耳,
秋田端不廢農忙。
砉碎明月珠,始為家寶。
飏下鈯斧子,方是住山。
古策風高,天寬地闊。
別別,別峰妙轉風雷舌。
側聞演象教,乃在吳門山。
日夕詠四始,策足開心顏。
家逾一萬里,天空鳥飛還。
同予念唐子,慘澹禪燈間。
野闊蒼梧云向西,
漓江東下楚天低。
清秋牧馬羚羊峽,
落日跕鳶鴝鵒溪。
炎嶠從來尊赤帝,
寒煙幾處哭黔黎。
可憐舊種桃花客,
重問武陵津已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