頌古二十一首 其一三
雙盲入暗路崎嶇,日落棲蘆暫得蘇。
爭似石人眠半夜,免教舜讓守林居。
須知花綻非干木,無腳行時早觸途。
昨朝風起長安道,元是昆侖進國圖。
雙盲入暗路崎嶇,日落棲蘆暫得蘇。
爭似石人眠半夜,免教舜讓守林居。
須知花綻非干木,無腳行時早觸途。
昨朝風起長安道,元是昆侖進國圖。
兩個盲人走入黑暗又崎嶇的道路,日落時棲息在蘆葦叢中才暫時得以舒緩。怎比得上石頭人在半夜沉睡,免去像舜讓賢那樣守著山林居住。要知道花朵綻放不是干枯的樹木所為,沒有腳行動時早已觸動了路途。昨天長安道上起了風,原來是昆侖進獻國家地圖。
雙盲:兩個盲人,這里可能有象征意義,指不悟之人。
蘇:舒緩、緩解。
爭似:怎比得上。
舜讓:傳說舜將帝位禪讓給禹,這里可能象征某種賢能讓位或遵循規則的行為。
干木:干枯的樹木。
昆侖:古代對西域或外族的稱呼,這里可能是泛指遠方。
這首詩為宋代僧人道川所作。宋代佛教禪宗發展興盛,禪僧們常以詩歌表達禪理。道川創作此詩可能是在日常修行和講法過程中,為了向弟子或信眾傳達對佛法、人生的感悟,引導人們擺脫迷惑,追求覺悟。
此詩主旨是傳達禪理,通過各種意象和對比,啟發人們思考人生的困境與解脫。其特點是以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抽象哲理。在文學史上,這類禪詩豐富了宋代詩歌的題材和內涵,對后世禪文化和文學創作有一定影響。
暮投突兀凈為坊,早踏崎嶇翠作岡。
露氣失涼風帶暑,嵐陰欺曉日韜光。
不憂時事禽空語,可怪兇年草更芳。
欲問行人祈禱意,日來鉦鼓漸凄涼。
案有乾螢筴有魚,風來恰受半窗虛。
一時差勝蘇卿窖,千古應傳揚子居。
禾黍已深妨遠目,兒童屢進授新書。
生涯只此聊終歲,更有何門好曳裾。
淺草猶留舊履痕,
觀魚犬吠隔溪村。
夕陽飛上柳絲碧,
一路菜花香到門。
圣世恩榮盛孝章,北窗自欲傲羲皇。
通家喜燕雞豚社,治郡愁親雁鶩行。
陌上花開人斗草,甕頭酒熟客傳觴。
及時行樂君休厭,召驛相將項背望。
動搖海色危樓上,隔歲聽潮惜此筵。
故老依然誇勝會,哀歌欲絕是何年。
花光肯照魚龍窟,野哭應連雁騖天。
剩造湖居酌醇醞,峰前醉放月中船。
疊石為梁歲月遙,溪神毒發恣飄搖。萬事有緣人贊嘆,白沙師造趙州橋。
橋長百丈架溪橫,半水工夫次第成。人言不是慈悲力,那得霜冬暖又晴。
作緣道者信難哉,小工石匠亦持齋。世間苦行誰能此,為向白沙會下來。
幾秋燕市憶塵蹤,
仆仆黃砂馬上逢。
何似小樓清夢后,
滿天明月在高松。
淡淡閑云野日黃,
城南春服紫霞香。
弦歌聲里天峰寺,
綠樹重陰午夢長。
白苧臨風原窈窕,黃葵捧日更崎嵚。
休嫌西向三間屋,每到秋來一片陰。
事有千頭皆臥治,人余兩眼但書淫。
殺雞為黍真長策,蟋蟀登床自鼓琴。
崔嵬一寺上何窮,滿眼煙光入梵宮。
流水盡歸空寂里,遠山猶在有無中。
六窗掩映猿啼日,半夜蕭條鶴唳風。
安得飛來卻飛去,種些禾黍慶年豐。
多病親三木,虛名有四知。
何能酬圣主,深愧負明時。
月落寒砧急,秋高夜漏遲。
推枰聽雞唱,故國動相思。
遠公禪門秀,宴坐東林里。
絕跡避喧囂,不渡虎溪水。
抑且偶忘形,相邀過清泚。
忽聞于菟聲,大笑不能已。
元亮幘欲欹,脩靜冠將委。
豐采動林巒,聲音響涯涘。
逸韻當時稱,高風后人紀。
載瞻撫斯圖,詠歌仍仰止。
區區用意在方人,所得從來未必真。
我則于斯誠不暇,枉勞臆度費精神。
東山薦茗共春初,日月涵容在一壺。
百味不如閑過癮,諸形只有醉宜圖。
人何得似林間雀?我亦能吹郭外竽。
話到時聞心意會,白云天際試相呼。
已入共和年,
視天猶夢夢!
揮手坐空山,
獨與梅花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