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道士問周易參同契
仙人騎白鹿,發短耳何長。
時余采菖蒲,忽見嵩之陽。
稽首求丹經,乃出懷中方。
披讀了不悟,歸來問嵇康。
嗟余無道骨,發我入太行。
仙人騎白鹿,發短耳何長。
時余采菖蒲,忽見嵩之陽。
稽首求丹經,乃出懷中方。
披讀了不悟,歸來問嵇康。
嗟余無道骨,發我入太行。
仙人騎著白鹿,頭發短耳朵卻很長。當時我正在采摘菖蒲,忽然在嵩山之南見到了他。我向他磕頭求問丹經,他便從懷中拿出了書。我打開閱讀卻完全不明白,回來后去問嵇康。可嘆我沒有仙風道骨,他讓我去太行山修行。
參同契:即《周易參同契》,是一部煉丹理論著作。
嵩之陽:嵩山的南面。
稽首:古代的一種跪拜禮,叩頭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
丹經:煉丹的經典著作。
了不悟:完全不明白。
無道骨:沒有成仙的資質。
魏晉時期,玄學盛行,人們熱衷于談玄論道、追求長生不老之術。嵇康等文人深受其影響,此詩可能創作于這一時期,作者在探尋修仙煉丹之法的過程中,有了這樣的經歷和感悟而寫下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煉丹修仙的追求及求道無果的心境。其特點是敘事性強,語言平實。在文學史上反映了當時文人的思想傾向和社會風氣。
正清和、一番梅雨,奇峰凝碧千頃。沿溪桑柘青于染,想見三橋波凈。平似鏡。望湖樹湖云,漫蕩瓜皮艇。晚霞映嶺。恰魚父船唇,牧童牛背,風外笛聲緊。
良朋聚,畫意詩情管領。探幽須逞清興,雞豚社散游人少,誰更把杯痛飲。繞異境,悵路隔桃源,可許移家近。紀游無盡。看屋隱薔紅,波分柳綠,點綴好風景。
群山萬壑似荊門,瓦屋魚鱗別有村。
歐冶大開天地鑄,鄧錢終荷帝王恩。
草人事業殊羅掘,甌脫精華轉保存。
袞袞憂貧成底事,神州龍馬待開源。
大道與眾往,疾驅祗自塵。
徐行聽所之,何者非吾身。
卻過白鶴峰,雞犬來相親。
筑室依果樹,有無通四鄰。
安眠豈有足,良夜惟恐晨。
晨朝亦何事,倦對往來人。
似水流光遠,年華去不回。
笑君如燕子,一歲一歸來。
早退輕高位,孤風振昔賢。上思終不已,民望日依然。榮寵三增秩,優游十換年。請看良史舊,德孰似公全。
直道當年梗,清名萬世師。身閒心在國,跡退德高時。警絕新詩雅,飛騰老筆奇。歸休何所樂,持此造希夷。
哲人何永逝,天理此難忱。子謹新遺札,家無舊賜金。可傳清白業,未足太平心。訃至悲尤動,忘年顧遇深。
參透西來鼻祖禪,乘時東去廣流傳。
鑊湯爐炭隨緣入,劍樹刀山自在攀。
教海義天休更問,龍宮寶藏豈能詮。
翻身師子通涂妙,活捉魔王鼻孔穿。
采菊見南山,賦詩臨清流。偶耳與物會,微言適相酬。
浩蕩思惟表,其心共天游。江不阻水逝,天不礙云浮。
后人涉雕斲,七竅混沌愁。掩卷三太息,至山莫容丘。
元氣本無聲,宣和偶宮徵。沨沨合自然,其音無惉懘。
流之天地間,六代激綺靡。溯觀刪馀什,雅豈不在是。
后來庶有知,韋柳實興起。更后邈無人,斯文止于此。
漢苑秋風侍綵旄,故人近幸似王褒。
千鴻浮弋書來遠,匹馬長安夢去勞。
河曲濁流通汝海,關門紫氣接嵩高。
飄飄便可尋仙隱,不為將歸感二毛。
野云隨肩輿,折上九盤嶺。
霏微撥晨霧,咫尺歷參井。
天陷群峭中,日射孤煙頂。
凍雀聚葉鳴,寒猿掛枝飲。
厓摧石珂珂,灘迅光炯炯。
樹杪一樵蘇,山根數漁艇。
羈懷郁相抱,對此百慮靜。
小坐息勞筋,逝將去危境。
新綠麥繡野,輕黃柳拂池。
別來能幾何,春光已如斯。
金山累千步,步步見花枝。
山勢有盤陀,花開無參差。
山色間紺碧,花光涵絳緋。
清輝一相映,百丈成虹霓。
隨花入山去,花與人逶迤。
回看乍來處,萬樹煙霏霏。
蘿徑穿云入,禪關倚澗開。
灑衣涼雨過,抱子暝猿來。
磬響翻經室,香消施食臺。
支郎留下榻,清話竟忘回。
古寺逢人少,尋香一徑斜。低枝半隱樹,深谷易為花。坐久歌頻換,尊空酒更賒。最憐僧愛客,隨意供新茶。
僧隱柴關里,杯行竹徑中。草心尚隱綠,花蕊未舒紅。近水天難夜,高原晚易風。班荊聊共醉,車馬莫匆匆。
莫惜傾三雅,春來第一游。舅甥多雅謔,文酒是名流。客有王摩詰,人逢顧虎頭。東山初吐月,酣極轉清幽。
一訊槎風。有雙棲錦羽,攜取筠籠。抱時春嶼里,啼處曉波東。洪桃花下幾回逢。乍呼小名,朱朱未通。瑤窗遠,想誤卻、汜人同夢。
珍重。誰乞種。持比汝南,噤?神偏聳。幘染蠻砂,尾捎蜃雨,特地移窠分送。
我已無心舞秋宵,負雛看啄苔階縫。憑丹青,喚梅家、寫伊飛動。
夜靜空庭雁唳群,商聲偏送枕邊聞。
無家正值滄桑變,有淚難禁骨肉分。
極目鄉云儂陟屺,驚心烽火婿從軍。
那堪又到中秋節,寂寞蘭閨萬緒紛。
庭外幾枝春早。紅綻櫻桃猶小。
香奩寶匣藏多少。棖觸傷離懷抱。
拈來計曲非工巧。添殘稿。
人生總為多情老。此物千年長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