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雪公游千頂紀事十首 其四
經過七里泉聲熱,
欲洗袈裟未有塵。
前者何曾是山水,
從茲無所不精神。
松陰短短露雙塔,
梵宇峨峨見一人。
卻喜凍桃初摘下,
石坪分啖不辭頻。
經過七里泉聲熱,
欲洗袈裟未有塵。
前者何曾是山水,
從茲無所不精神。
松陰短短露雙塔,
梵宇峨峨見一人。
卻喜凍桃初摘下,
石坪分啖不辭頻。
途經七里泉,泉聲喧鬧似帶熱度;想要清洗袈裟,卻發現并無塵埃。先前哪里懂得這才是真正的山水?從今往后,所見之物無不清靈有精神。松樹的陰影短淺,露出兩座佛塔;佛寺高聳,可見一位僧人。更欣喜剛摘下的凍桃,在石坪上分著吃,頻頻品嘗也不推辭。
七里泉:可能為千頂山附近的泉水名,因長度或步數得名。
袈裟:僧尼的法衣,此處指詩人或雪公所穿的僧服。
梵宇:佛寺,指千頂山的宗教建筑。
凍桃:冬季成熟或經霜的桃子,可能為山中特產。
石坪:山間石制的平臺或空地。
分啖(dàn):分著吃,啖意為吃。
此詩為作者與雪公(可能為僧人)同游千頂山時所作,記錄途中見聞。從“凍桃初摘”推測或作于冬季,詩人在游山過程中感悟山水真意,與友人共享山趣,寫下此紀游之作。
詩以游山行蹤為線,由泉聲起筆,至分桃收束,既寫山水之景,更抒游賞之樂與禪意感悟,語言平實而畫面生動,展現了自然之趣與人際溫情的融合。
廿載勞人得賜閑,故園風景隔塵寰。縈洄馬鬣雙溪水,層疊龍眠萬笏山。巾屐獨尋新蘚徑,煙云仍護舊柴關。林泉瀟灑無拘撿,大似開籠放白鷴。
天池水擊有鯤鵬,蜩鸴榆枋自不勝。腰綬已拋三尺組,頭銜猶領一條冰。收將帆櫓乘楂客,攜去瓶盂退院僧。日上松窗新睡覺,還疑帶月望觚棱。
松風蘿月送馀年,暮靄朝風別有天。門為看山寧用杜,車還駕鹿不須懸。烹茶泉比中泠水,荷鍤秧分下噀田。老我得從耕牧者,蕭閑真覺主恩編。
由來齒角未容兼,獨荷生成意已厭。奉席兒能謝簪紱,扶筇婦尚理齏鹽。含飴孩幼甘同剖,高枕林廬夢亦恬。慚愧此生論取與,天公傷惠我傷廉。
深柳書堂顧石公,
狂歌痛飲有誰同。
一篇視我蜜箋闊,
酒氣瞢騰十指中。
霧閣云窗先自幽
水聲那更繞源流
春深紅雨落桃徑
晝永清風生茗甌
平日悲秋今已老。細看秋光自好。風緊寒生早。漫將短發還吹帽。
寂寞東籬人不到。只有淵明醉倒。一笑留殘照。世間萬事蠅頭小。
滿庭芳意綠茸茸,獨向瑤臺步晚風。一片殘紅飛翠蘚,可憐春色寂寥中。
一聲兩聲山鳥啼,三日五日春雨凄。柴門暗鎖柳花碧,閒館無人醉似泥。
松筱隨風如意舞,石床雜蘚五色組。悠然醉臥了不關,一夢落盡桃花雨。
脩竹?娟塵外幽,蒼苔滿地落花浮。青藜散步東風軟,無個軒乘無個愁。
華月滿林壑
空山有夜春
打門僧識我
竟不問何人
春秋豈敢措一字,
賓主不須談兩都。
萬事盡皆皮里著,
為君終日鼓嚨胡。
春入園林種種奇,
化工施巧太精微。
山禽說我胸中事,
煙柳藏他物外機。
既遣杏桃呈似了,
又令蜂蝶近前飛。
如何有眼無人見,
只解西郊看落暉。
清晨都門開,西山白突兀。
幽人起梳頭,望見驅車出。
借問子何之,五嶺懷仙術。
山中翡翠巢,海上蛟龍窟。
有弟欲同歸,征衣正披拂。
天空鴻雁稀,寒風削人骨。
臺星瑞世累朝來,鼎立春風壽域開。宿德已為天下老,流芳還擬歲寒梅。題名三百元同榜,入會兒孫幾舉杯。樂事也知須盡興,疏簾遲日任西頹。
四海通家有自來,登堂今日綺筵開。試看當鼎調和手,都是先春馥郁梅。盛世喜成嘉會禮,后生叨進旅酬杯。三山并峙真堪范,竟日酣歌玉不頹。
惠崇煙雨歸雁,
坐我瀟湘洞庭。
欲喚扁舟歸去,
故人言是丹青。
云州東下李家莊
草色遙連日色黃
千里風沙凋客鬢
一天刁斗碎人腸
邊城馬健多侵擾
守將謀疏少奮揚
傳語朔方大元帥
好將忠勇激戎行
補天無計奈情何,
聊著閑評托艷歌。
青埂峰頭一方石,
撩人兒女淚痕多。
老盧得了不傳衣,后代兒孫切莫疑。
衣法親傳兩不是,心心心印了無知。
薄暮荒城首重回,云煙芒碭客愁開。
三齊驛路連天闊,萬里河流動地來。
戲馬臺前寒日落,斬蛇溝外野風哀。
狗屠獄掾皆黃土,感嘆當年楚漢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