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戴三將入長安
春風得意初,策馬莫躊躕。
未獻金門賦,先懷梁獄書。
君恩從此闊,子道乃無馀。
佇看章江上,青衫伴素車。
春風得意初,策馬莫躊躕。
未獻金門賦,先懷梁獄書。
君恩從此闊,子道乃無馀。
佇看章江上,青衫伴素車。
在春風得意的初始時節,騎著馬不要猶豫徘徊。還沒向朝廷獻上如司馬相如《上林賦》那樣的文章,心中卻先有了如鄒陽《獄中上梁王書》般的感慨。君王的恩情從此寬廣無邊,為人子的孝道也盡到了極致。我佇立在章江邊上,看著你身著青衫伴著素車遠去。
躊躕:猶豫,遲疑不決。
金門賦:指司馬相如曾作《上林賦》等獻于朝廷,這里借指獻給朝廷的文章。
梁獄書:指鄒陽被人陷害下獄,在獄中寫《獄中上梁王書》為自己辯解。
君恩:君王的恩情。
子道:為人子應盡的孝道。
章江:水名,在今江西。
青衫:古時學子所穿之服,也指官職卑微者的服飾。
素車:古代兇、喪之事用的車,這里不一定指喪事,可能表示樸素、平常的車。
具體創作時間和詳細背景難以確切知曉。從詩題“聞戴三將入長安”可知,友人戴三即將前往長安,長安在古代是政治中心,人們往往去那里尋求仕途發展。詩人可能處于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友人的遠行引發了詩人的諸多感慨,既有對友人前途的期待,也有對社會現實中可能存在的風險的擔憂。
這首詩主旨是送別友人戴三入長安,表達了對友人的鼓勵、擔憂與不舍。其特點是用典恰當,情感表達細膩且復雜。在文學史上雖可能沒有廣泛的影響力,但能體現出當時文人送別時的普遍情感和文學創作的風格特點。
此別重逢未有期,
東西相望漫相思。
一編管見聊持贈,
披閱應同對面時。
千尺嶙峋直立形,
流傳神應挾風霆。
石身本聚山川氣,
便是人心聚處靈。
等閒來棹釣魚船,鷗鷺相忘亦自然。
多事脩鱗躍波底,一齊鳴翼上青天。
煙含夜色迷修竹,雁帶秋聲落晚沙。
不是胸中有云夢,只應悽惻滿天涯。
蜂狂蝶鬧艷陽晨
越水吳山一例春
處世自求行樂耳
及時惟有釣耕人
扶桑高柱大荒山,
交會朱明在此間。
神向南條回地絡,
帝于北戶啟天關。
雨疏象跡周嚴警,
日射蛟涎展御顏。
五服諸侯休后至,
司徒先領入朝班。
山農未用踏溝車
一穴靈泉蔭萬家
香積從今飽檀施
會看講夜落天花
百和慇勤出省郎
清真似有雪中香
風流不在金爐煖
自轉馀薰到錦囊
曲木床穩,
刺藜杖橫。
攬五宗之家法,
據萬象之主盟。
秋半風清,
霽空月明。
水云模楷兮無禪可說,
叢林規矩兮不令而行。
心專慕道真空法,
恬澹清虛好到頭。
如此修行皆盡達,
十洲仙侶道相求。
喬客他鄉人,
三春不得歸。
愿看楊柳樹,
已復藏班鵻。
氣和天惟澄,虛室有馀閑。幽蘭生前庭,綠酒開芳顏。
良日登遠游,悠然見南山。道狹草木長,飛鳥相與還。
繆得固窮節,高操非所攀。
天涯蹤跡別來疏,姜被生寒思有馀。
至寶誰能憐楚璞,非才自合老莊樗。
月明斷雁驚孤影,水遠雙魚滯素書。
國恤方殷歸未得,故園南望獨躊躇。
穴出丹砂粒,
川呈暈角輝。
向來曾畫諾,
此去稍斜飛。
若不吟紅藥,
還應對紫薇。
太公雖白發,
西伯要同歸。
手拂青松樹,
新抽數寸條。
殷勤將雨露,
頭上是云霄。
水天平色,望瓊瑤千里,江寬無岸。穿破層云,力與寒爭,飛小一行低雁。思憑客路傳緘札,怕字淡、不勝題怨。好梅花、著后須歸,恰趁漢南春暖。
堪嘆。年年旅驛,幾番雨雪里,游興都倦。歲暮孤舟,行傍蘆灘,我正征途無伴。相逢乍出長淮外,忽影入、吳山青斷。近黃昏、嘹唳親人,又聽數聲清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