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化贊
鐸掩洪鐘,
機如掣電。
明頭暗頭,
四方八面。
一著得人憎,
走入大悲院。
鐸掩洪鐘,
機如掣電。
明頭暗頭,
四方八面。
一著得人憎,
走入大悲院。
木鐸的聲響覆蓋了洪鐘,機鋒迅疾如同閃電。無論是顯明處還是隱秘處,都涵蓋四方八面。一個舉動招致眾人厭惡,最終走入大悲禪院。
鐸(duó):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時用的大鈴,木舌者稱木鐸。
洪鐘:大型銅鐘,常與木鐸對舉,此處指宏大的聲響。
機:禪宗術語,指機鋒,即啟發悟境的快捷方式。
掣(chè)電:閃電,形容速度極快。
明頭暗頭:顯明處與隱秘處,泛指一切情境。
一著:一步、一次舉動,禪宗常用以指示法行為。
大悲院:或指供奉大悲觀世音的寺院,此處代指修行場所。
普化為唐代禪宗僧人,以奇行異舉示法(如沿街唱叫、攔街截巷),被視為臨濟宗先驅。此贊當為后世禪門對其示法風格的總結,約創作于唐宋禪宗興盛時期,旨在通過凝練語言概括其‘機鋒迅疾、超越常規’的傳教特點。
此贊以簡練語言刻畫普化禪師機鋒凌厲、不拘常規的示法形象,既體現禪宗‘觸目是道’的傳法理念,亦凸顯其超越世俗評價的修行境界,是禪宗贊偈中典型的‘以事顯理’之作。
阿誰飛搆號巢云
云護幽棲趣不群
際晚鉤簾來縹緲
乘時排闥見氤氳
江南有句應思我
隴上無言可贈君
對景豁然成一嘯
天光繚繞此中分
鴨嘴船輕去不遲
吳兒十歲作舟師
舵樓有女歌相接
唱罷楊枝又竹枝
小隊旌旗西郭頭
筍輿緩步看農疇
十分田有九分辟
今歲人無去歲憂
貼水新秧頭欲起
連云宿麥頷都收
天憐老子勤民瘼
賜與豐年不待求
漫仕嘆遲暮,卜居城北偏。
已教山白石,祇欠沼清泉。
簾透一檐月,窗橫數尺天。
雜花還映竹,故故自芳妍。
十月清霜逐雁飛,
旅游空復嘆多違。
野林寒色催黃落,
石室秋陰近翠微。
聚散總憐今日異,
登臨徒感故人稀。
將軍宴客偏愁別,
更換歌辭看舞衣。
滿地風沙至,
應知是北方。
平原飛雁少,
古木落鴉忙。
野曠村難辨,
城低草欲荒。
一天無限望,
但見晚云黃。
下帷掩燈燭,
明月照帳中。
無油何所苦,
但使天明儂。
白日移歌袖,
空齋不見君。
巖聲中谷應,
人語隔溪聞。
斷壁分垂影,
回沙擁籀文。
無人知所去,
紅葉下紛紛。
當時千駟已無聞,
寧說牛羊上冢行。
同是博陵評古者,
肯令千載尚齦卿。
途中久客憶家山,
一線蹊通入翠寒。
望處霽云收素練,
跨門殘月墮金盤。
十虛俱殞眼方闊,
三世齊吞肚覺寬。
變化鯤鵬底時節,
霄程九萬看風摶。
正舞衣香滿,風日清佳,梅邊吹曉。酒近南山,任芳樽傾倒。履道坊中,聯吟高會,算香山年少。再六十年,先生便是,洛中遺老。人似頻羅,歲逢修禊,閱盡滄桑,幾回歌笑。往事青云變,朱顏蒼了。魯國靈光,鄭家書帶,稱經師人表。壽與名兼,家緣國慶,月圓花好。
潩上名園似洛濱,花頭種種斗尖新。共傳青帝開金屋,欲遣姚黃比玉真。秦嶺猶應篆詩句,杜鵑直恐降天神。老人發少花頭重,起舞攲斜酒力勻。
老人無力年年懶,世事如花種種新。百巧從來知是妄,一機何處定非真。園夫漫接曾無種,物化相乘豈有神。畢竟春風不揀擇,隨開隨落自勻勻。
種得瀟湘玉數竿
朝回幾度倚闌看
仙翁別后平安否
寫贈應期共歲寒
無情歲月去如流,
眼底蹉跎兩鬢秋。
不是馮唐元易老,
祗緣宋玉獨多愁。
思家舊業如江燕,
結社初心似海鷗。
明日長歌云外笠,
五湖添個釣魚舟。
洛浦申防勉自持,
黃初風調托陳思。
心隨破鏡飛天夜,
懷抱明珠墜水時。
湖海文禽羞比翼,
階庭紅藥怨將離。
牽牛秋思今何限,
塵海茫茫兩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