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孫道甫小景五首 其五
巾杖散高躅,
鉤辀啼遠林。
幽懷春冉冉,
日暮落花深。
巾杖散高躅,
鉤辀啼遠林。
幽懷春冉冉,
日暮落花深。
頭戴方巾,手拄竹杖,漫步在高邁的行跡間;遠處樹林中,傳來鷓鴣鉤辀的啼鳴。幽遠的思緒隨春光緩緩流淌,暮色降臨,落花已堆積得這般深沉。
巾杖:頭巾與手杖,代指閑適的裝扮或老者的狀態。
散高躅(zhú):散,漫步;高躅,高遠的行跡,此處指悠閑的腳步。
鉤辀(zhōu):擬聲詞,形容鷓鴣等鳥的鳴叫聲。
幽懷:內心幽遠的思緒或情懷。
冉冉:緩慢、逐漸的樣子,此處指春光漸逝。
深:指落花堆積的厚度。
此為題畫詩,當是詩人為友人孫道甫所繪小景而作。春日觀畫,畫中或有老者杖履閑游、遠林鳥鳴、暮春落花之景,詩人因畫生情,借詩傳遞對畫境的共鳴與個人感悟。
全詩以簡練筆觸勾勒春日傍晚的閑適圖景,融景入情,既展現自然之趣,又暗含對時光流逝的細膩感受,體現了題畫詩“詩畫互映”的藝術特色。
白霧漫空白浪深,
舟如竹葉信浮沉。
科頭晏起吾何敢,
自有山川印此心。
無人為辨樂羊書,卻向空山問草廬。
世上榮枯無定在,眼前毀譽竟何如。
寸心未徹九重上,百口仍行萬里馀。
只恐君王思舊學,便看飛詔促嚴徐。
先朝綠鬢尚書郎,鲖水忘饑歲月長。看著鹖冠知有托,罷含雞舌尚馀香。
公車忽借臨三輔,京兆今應數二張。見說華陰山下土,能添廣武匣中霜。
已從巖穴謝時榮,尺一傳來客盡驚。馬首掌蓮開太華,篋中詩草見西京。
病當清世那堪久,身為知音稍解輕。欲識保釐新政就,試聽銅雀有雙鳴。
煙雨為容似帶愁,
愁中猶解寫人憂。
數峰出沒如何畫,
寺在波心且艤舟。
一缽寄巖石,塵喧迥不聞。
小廚分澗水,短榻臥松云。
衣借枯藤補,香收野蒳焚。
晚來趺坐處,猿鶴自為群。
槐樹兩年無此榮,
抽枝接葉花細生。
落英才掃又滿地,
圍屋山蜂爭曉晴。
人人盡道黃葵淡。儂家解說黃葵艷。
可喜萬般宜。不勞朱粉施。
摘承金盞酒。勸我千長壽。
擎作女真冠。試伊嬌面看。
黃袍那得便加身,禪詔由來宿搆新。地下董狐招不起,誰將心事許三臣。
亂離初見武功成,掌上河東未足平。開寶八年歸正統,至公書法愛徐生。
野錄山僧本好奇,是誰刪潤轉生疑。由來授受分明處,涑水先生卻備知。
金匱盟寒固可哀,何緣推出殺心來。斧聲燭影都無謂,勝國諸公有史才。
野花紅白倚巖開,
只可臨風自一杯。
謹莫放教公子見,
恐攜窈窕入籠來。
無限波濤助哭聲,
女墻頹處見精誠。
兩遼婦節高天下,
盡是貞風感被成。
伊川十四五,親從元公學。
吟風弄月時,每尋顏子樂。
洎乎廷臣薦,自謂學不足。
大賢出處心,翛然異流俗。
一別春江幾度秋,
屋梁落月思悠悠。
何時重剪西窗燭,
細話桑麻同九州。
堯夫非是愛吟詩,詩是堯夫漸老時。
每用風騷觀物體,卻因言語漏天機。
林間車馬自稀到,塵外杯觴不浪飛。
六十一年無事客,堯夫非是愛吟詩。
井梧飄葉報新秋,遠道之官屬壯游。暫屈大材臨小邑,尚留清譽播遐陬。梅開庾嶺寒霜肅,水落淮河曉雨收。離別悠悠何足嘆,好將勛業繼前修。
陛辭曉出禁城西,祖餞筵開聽馬嘶。絕域才華看舊著,永淳風月入新題。牛刀大用當初試,鳳鳥高騫且暫棲。瑚璉終為廊廟具,好施仁政化群黎。
早有芳名動遠□,又承恩命出彤墀。懸魚留犢應相繼,制錦烹鮮信有為。千里山川游覽景,幾篇風月贈行詩。琴堂政暇如相憶,為寄佳章慰別離。
天香滿袖出瑤京,駐馬紅亭話別情。枳棘又看鸞鳳集,蠻□曾仰列星明。春風到處多耕耦,夜月誰家有犬驚。臺輔古來由百里,萊公千載著芳名。
我似桃源人,久已忘秦漢。曝檐咬菜根,深禁作煩蒜。
感時時一吟,不忌烏臺案。鳴鶴久在林,棄薪難供爨。
偶作朋樽招,新舊雨各半。狂來恣涂抹,狼籍似畫墁。
坐中多豪英,詩城作楨干。斗韻費與金,搏獅氣尤悍。
干將與莫邪,不知幾辟灌。勇夫或再厲,怯者顏已汗。
丑效西施顰,精愧稽康鍛。敢詡步后塵,聊供君一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