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一百六十首 其四十五
三個與四個,七個與八個。
數目甚分明,無人數得過。
既是數目分明,為甚么無人數得過。
道士著白襕,且非真措大。
三個與四個,七個與八個。
數目甚分明,無人數得過。
既是數目分明,為甚么無人數得過。
道士著白襕,且非真措大。
三個和四個,七個與八個。數目很是清晰,卻沒人能數得過來。既然數目清晰,為什么沒人能數得過來呢。道士穿著白色的禮服,可并非真正的書生。
襕:指襕衫,一種禮服。
措大:舊指貧寒的讀書人
此偈頌為佛教禪語類作品。佛教偈頌常用來傳達佛法教義、禪機妙理。創作時可能是禪師為了啟發弟子對佛法的領悟,通過這種看似簡單的數目和形象的描繪,打破常規思維,引導修行者從日常事物中去探尋佛法真諦。
這首偈頌主旨在于啟發人們突破常規認知去探尋事物本質。其突出特點是語言質樸卻蘊含深意。在佛教文學中,這類偈頌以獨特方式傳播佛法思想,有一定的影響力。
秋長夜甚明,長夜照眾生。
死者歸長路,生者??時行。
夜眠由鬼界,天曉即營生。
兩兩相刼奪,分毫努眼凈。
賢愚不相識。壤壤信緣行。
昔年幽賞快疎慵,每喜佳山在邑封。
江上重來六七載,云間略見兩三峰。
凌空瘦骨寒如削,照水清光翠且重。
卻憶謫仙才格俊,解吟秀出九芙蓉。
梁園相遇管弦中,君踏仙梯我轉蓬。
《白雪》詠歌人似玉,青云頭角馬生風。
相逢幾日虛懷待,賓幕連期醉蝶同。
如有扁舟棹歌思,題詩時寄五湖東。
萬頃波涵一碧秋,飄飄隨處任輕舟。
踏歌聽立忘機鷺,擊楫驚飛熟夢鷗。
煙水淡圖山點翠,云霞麗景日拋毬。
帆收不盡湖天景,何必蒹葭古渡頭。
葳蕤散綬輕風里,若銜(御)若垂何可擬。
何人鑿碧沼,待我照衰容。
洗藥余香在,開函古鏡空。
心閑聞細溜,波靜臥喬松。
欲問仙源路,無由見落紅。
金珠約臂近笄年,秋月嫦娥漢浦仙。
云發膩垂香挅妥,黛眉愁入翠連娟。
花庭避客鳴環珮,鳳閣持杯泥管弦。
聞道彩鶯三十六,一雙雙映碧池蓮。
比來降誕為官家,堪笑群胡贊佛牙。
手軟阿師持磬鈸,面甜童子執幡花。
縱饒黎庶無知識,不可公王盡信邪。
捧擁一函枯骨立,如何延得壽無涯。
(以上《鑒誡錄》六《旌論衡》)。
動業伊周亞,經綸楚漢前。
有才真命世,無地與中天。
大統《春秋》意,謄章《說命篇》。
吾家子房后,千載英賢。
片云飛暮雨,瀟灑小亭閑。
細響疎蕪里,目涼坐臥間。
已深池際水,更綠枕前山。
未敢勞車馬,柴扉且閉關。
不用論京口,先須問石頭。
虎山終自伏,帶水漫長游。
青蓋曾彰讖,黃奴肯識羞。
分明前[鑒](監)在,剛地弄戈矛。
口是禍之門,舌是斬身刀。
閉口深藏舌,安身處處牢。
磨盡石嶺墨,潯陽釣赤魚。
靄峰尖似筆,堪畫不堪書。
家中漸漸貧,良由慵懶婦。
長頭愛床坐,飽吃沒娑肚。
頻年懃生兒,不肯收家具。
飲酒五夫敵,不解縫衫袴。
(“不解”,斯五六四一卷作“不能”。)
事當好衣裳,得便走出去。
不要男為伴,心里恒攀慕。
東家能湼舌,西家好合[鬭]。
兩家既不和,角眼相蛆姡。
別覓好時對,趁卻莫交住。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