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太寧初童謠
惻力惻力。
放馬山側。
大馬死。小馬餓。
高山崩。石自破。
惻力惻力。
放馬山側。
大馬死。小馬餓。
高山崩。石自破。
凄慘啊凄慘啊,把馬放在山邊放牧。大馬死去了,小馬挨餓。高山崩塌,石頭自然破裂。
惻力:形容凄慘的樣子。
放馬山側:將馬放在山的旁邊放牧。
高山崩,石自破:高山崩塌,石頭自然破裂,有比喻局勢崩潰之意。
此童謠創作于明帝太寧初。太寧年間,東晉內部政治斗爭激烈,王敦之亂剛平,社會局勢動蕩不安。童謠以隱晦的方式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不穩定和百姓生活的艱難。
這首童謠以形象的比喻暗示社會動蕩,主旨是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它語言簡單卻寓意深刻,在文學史上體現了童謠這種民間文學形式對社會現象的反映作用。
蓬門鳥雀啅黃昏,歸徑牛羊各有群。
水闊魚龍陰后出,山空虎豹夜深聞。
西來客引秦川雨,南去秋連楚澤云。
唐漢廢興無處問,西風禾黍但丘墳。
溪如圓塹木如城,
魚鳥從游信此情。
啅雀踏枝飛尚裊,
仰荷承雨側還傾。
彈琴廢久重尋譜,
種藥求多旋記名。
于世久判無妙策,
直應歸學老農耕。
北風吹馬疾,
石徑上危基。
野俎飽貆脯,
山爐煮橡糜。
寒耕敲凍石,
獵火上風枝。
留滯親麋鹿,
多慚發欲絲。
南山春雪凍云凝,
暗火青燈急霰聲。
栗烈殘年新慶雪,
玻璃美酒舊知名。
饑腸未慣猶空吼,
凍臉何知輒妄赪。
隠忍且須留一榼,
晴明待作探梅行。
蛩怨青莎老,
螢飛秋水深。
庭除延夜色,
砧杵發秋心。
雄劍鳴初匣,
寒衣補硬針。
老來詞賦懶,
從使二毛侵。
端拱循堯道,無為十六年。
偏師擒頡利,上將勒燕然。
夢損周王壽,丹催黃帝仙。
凄涼舊載筆,慟哭抱殘編。
欲問興亡已慘顏,
桑田滄海變人間。
無情野水青春在,
不動南山白日閑。
伐木清溪寒剝啄,
鳴禽高柳曉緡蠻。
蛾眉皓齒終黃土,
誰道仙宮有使還。
萬雉春城逼絳霄,
上元雕輦盛游遨。
遲遲瑞日低彤傘,
焯焯榮光上赭袍。
云卷朱簾開彩雉,
山盤玉闕枕仙鰲。
長安一別將華發,
溪竹山城夜寂寥。
南鄰隠士龍虎鼎
東寺比丘堅密身
欲知十室有信處
顧此兩賢非世人
戰勝天魔初起定
寶成丹灶不妨貧
何時共此閑居士
紫領長衫樂社神
官閑不覺簿書勞,
一簟清風午枕高。
靜拂小屏圖女幾,
就書新竹記離騷。
城空鬭雉孤飛健,
柳暗雛鶯學語嬌。
東縣官曹誰過我,
欲沽村酒具山庖。
云間趙盾益可畏,
淵底武侯方熟眠。
若無一雨為施澤,
直恐三伏便欲然。
算商酤酒有底急,
束帶坐曹真欲顛。
平生不解作熱客,
且復飽食窺陳編。
痛飲淋漓半夜醒,披衣坐待曉窗明。
風松一夕清無限,罏火三更暖有情。
孤閣鳴鐘天黯慘,寒山戴雪晚崢嶸。
年來漸向深杯怯,強學劉伶欲解酲。
相逢握手便忘形,
射策天門盡弟兄。
浮世有誰尊道義,
青衫自笑為功名。
高談未盡胸中意,
作別猶如夢后驚。
半夜叩門投野寺,
天寒孤月更分明。
郡國何時極,羈愁觸處生。
望隨天不盡,春共野兼平。
煙樹淮南闊,漁鹽楚俗輕。
飄零五年別,嘆息鬢毛更。
野麥平蕪隴,官榆臥古津。
眠鷗沙上曉,幽草水邊春。
暖葉生浮綠,風漪起細鱗。
青新桑媼筥,茜浄浣娘裙。
有客悲芳芷,無人采白蘋。
可憐千里目,愁殺未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