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如晦二首 其二
一別瀛山歲未期,
三州聲稱已齊飛。
欲將吏事文經術,
獨恐迂儒取世譏。
一別瀛山歲未期,
三州聲稱已齊飛。
欲將吏事文經術,
獨恐迂儒取世譏。
自別瀛山后,分別的歲月尚難預期;三州之地,你的聲名已如齊飛的鴻鵠。我想以經學之道來潤飾政務,卻唯恐被視作迂腐儒生遭世人譏諷。
瀛山:具體所指待考,或為與如晦(可能指宋祁,字子京,與歐陽修同修《新唐書》)分別之地。
歲未期:歲月未到約定之期,指分別時間未確定或已過較久。
三州:或指如晦任職過的三個州郡,代指其任職多地。
聲稱:聲譽、聲名。
文經術:用經學(儒家經典學說)來修飾、指導政務。
迂儒:拘泥于經典而不知變通的儒生。
此詩為與友人如晦的唱和之作(如晦或指宋祁)。北宋文人多以經術入仕,詩人或在友人任職多地、聲譽漸起之際,既肯定其政績,又借詩抒發自身以經學指導政務的理想,同時隱含對世俗輕慢儒術的擔憂,反映了北宋士大夫'以儒治世'的精神追求。
全詩通過別后感慨、友人聲譽、自我心志三層遞進,既贊友人之能,又表用世之思,體現北宋文人將經學與政務結合的理想,以及面對世俗評價時的矛盾心態,語言平實而意蘊深刻。
已應南陽氣,猶遲代邸來。
范镕歸獨化,綱理付群材。
禹會方無外,虞巡遂不回。
空驚柏城仗,簫鼓送余哀。
塵土淹沉客,詩書夢寐身。
又辭千里幕,去布一同春。
路想多歸戶,庭應絕澇民。
青衫莫嗟嘆,知已在陶鈞。
盡道君家教育深,義方高作靄儒林。
彩衣已是真郎貴,紫詔方旌昔日心。
鯉每趨庭惟獨立,鶴常和子自鳴陰。
此之能事人方信,勝積籝中十萬金。
數日山林間,嵬眼復傾耳。
煩襟一以換,飄若方外士。
今朝出谷口,已覺俗慮起。
可惜身上衣,斑班遂塵滓。
回首林下游,何年赤松子。
灸灼君所勸,感君書上辭。
勿難火艾痛,要使功名垂。
我道世所背,君知余有誰。
筋骸倘且健,學行肯教隳。
一心清淡本如秋,何必錙銖較兩州。
身向宦名雖黽勉,性于人事豈雕鎪。
但思簿領忙時俗,便覺溪山靜處優。
荔子滿盤寧易得,與誰頻宴嶺邊樓。
適意藜羹與布裘,結廬人境地還幽。
清談汝水孤猿夜,爽氣麻源一葉秋。
應有風騷歸健筆,可無尊酒付扁舟。
因君更起家園興,夢寐思從幾杖游。
蛟龍蟠深泥,魚龜頗同調。
變化且何有,蝘蜓亦可笑。
煌煌千金珠,百仞閟其耀。
風雷在所遇,隱顯始獨妙。
屈身天地間,微物安得料。
蘭裓方袍振錫回,結茅蕭寺遠塵埃。
五峰日破朝云出,三谷花浮澗水來。
風散異香禪榻靜,鳥窺清唄法筵開。
因過舊國枌榆地,松麈高談喜暫陪。
六載紅蓮客,差池又一年。
無人和白雪,有意補青天。
肝膽論興廢,詩書謁圣賢。
尊中古日月,窮達付陶甄。
嶕峣祝融峰,?窱懶瓚巖。師也西南人,嘗居彼巉巉。
十年不下山,煙云爛衣衫。借問爾何為,法味見愈饞。
妄萌將軋然,即以慧刃芟。既久辟門戶,不須更封緘。
龍神護水瓶,鬼物扶經函。疊足坐蒼石,放身依古杉。
一日望劍門,歸心瞥如帆。過我畫戟前,清晨投短銜。
欣然揖師坐,未語已不凡。再勘自不破,誰敢分酸咸。
大樸本無痕,巧者強削劖。師如捉龜拂,定不空喃喃。
飛光無停芳歲闌,群陽不行寒氣動。
疏篁有韻窗含雪,重幕無溫筆棲凍。
蕭條山草葉始枯,綽約江梅蕊先弄。
無人為我取酒斟,有客來前乞詩送。
多情為客不能已,卷紙連書筆鋒縱。
七言百字拙且卑,俗眼方憎汝休重。
世間遺草三千首,林下荒墳二百年。
信矣輝光爭日月,依然精爽動山川。
曾無近屬持門戶,空有鄉人拂幾筵。
顧我自慚才力薄,欲將何物吊前賢。
三季已千載,古道久荒榛。
紛紛東漢士,飛鳴不當辰。
經營救氛沴,此志卒埃塵。
士生有進退,何必棄其身。
其道雖褊迫,其行絕緇磷。
公心不吾誑,復求無此人。
平生拙人事,出走臨東藩。
紛此獄訟地,欣乘刀筆閑。
漾舟明湖上,清鏡照衰顏。
春風隨我來,掃盡冰雪頑。
花開滿北渚,水淥到南山。
魚鳥自翔泳,白云時往還。
吾亦樂吾樂,放懷天地間。
顧視彼夸者,錙銖何足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