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霽與朱子文陳起靜訪李百朋舟次先寄
雪消沙岸暗潮通,南浦仙舟二妙同。
柳褪凍痕黃欲綻,雁拖夕照晚猶風。
幾年鄉夢三更后,十里波光一棹中。
復有月明同下榻,山陰卻笑興偏窮。
雪消沙岸暗潮通,南浦仙舟二妙同。
柳褪凍痕黃欲綻,雁拖夕照晚猶風。
幾年鄉夢三更后,十里波光一棹中。
復有月明同下榻,山陰卻笑興偏窮。
積雪消融,沙岸處暗暗涌動著潮水,在南浦,兩位才俊同乘仙舟出行。柳樹褪去了凍痕,嫩黃的新芽即將綻放,大雁拖著夕陽的余暉,在晚風中飛翔。多年來,思鄉之夢常常在三更后出現,如今在十里波光中劃著小船前行。更有明月相伴一同住宿,相比之下,山陰王子猷訪友興盡而返的行為就顯得興致太淺了。
雪霽:雪后初晴。
南浦:南面的水邊,后常用稱送別之地。
二妙:指朱子文和陳起靜二人。
褪:脫去。
凍痕:因寒冷留下的痕跡。
綻:裂開,這里指柳芽即將萌發。
棹:船槳,這里代指船。
下榻:住宿。
山陰:此處用王子猷雪夜訪戴的典故,王子猷居山陰,雪夜乘舟訪戴安道,未至而返,說“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從詩的內容推測,可能是在雪后初晴之時,詩人與朱子文、陳起靜一同乘船去拜訪李百朋。當時社會環境或許相對安定,詩人在出行途中觸景生情,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圍繞雪后訪友,描繪了沿途的美景,抒發了思鄉與出游的復雜情感。其特點在于景中含情,巧妙用典。在文學史上雖無顯著地位,但展現了詩人細膩的情感和較高的寫景抒情能力。
端居念局促,聊復起行游。
褰裳涉淺瀨,隨云陟高丘。
時當孟夏月,嘉木清且稠。
眾鳥相和鳴,關關無時休。
頗覺愜幽抱,遂爾忘百憂。
解衣坐磐石,濯足臨長流。
心空了無取,身閑方自由。
寄言養生客,于此同歸休。
短策堪扶老,飄飄野興濃。
山行不知遠,真侶或相逢。
積溜穿幽石,長蘿上古松。
今宵隨處宿,難定在何峰。
雨腳何當斷,風頭不肯收。
中宵還集霰,四月尚重裘。
客有涂泥嘆,民懷畎畝憂。
是誰同燮理,對此合包羞。
靜中觀世道,一一總非真。
齟齬英賢詘,依馮鄙賤伸。
狂瀾乘颶勢,枯木借藤春。
何似都忘著,沈潛自養神。
山石何嵬嵬,孤松何薿薿。
其大逾百圍,其高過千尺。
廣廈需梁棟,求之若匪克。
梓人一以視,斤斧見促迫。
牛夫競牽挽,輸入王侯宅。
觀者如堵墻,靡不重嘉惜。
鏤刻以為工,丹青以為飾。
巍然在云霄,七貴所棲息。
梁棟豈不美,殘生良可哀。
寧作南山松,毋為廣廈材。
山蔬有真味,肉食者不知。
老我于空林,自愛園中葵。
種蒔舉有法,采擷初無時。
置之折腳鐺,燎以枯松枝。
芼之以姜桂,是乃性所宜。
嗜此已成癖,自覺甘如飴。
既足果吾腹,何用五鼎為。
眾欲不干慮,出處常委蛇。
笑傲泉石間,萬象皆吾詩。
我已自忘我,人知我為誰。
昔者聞盧殷,頗為世所推。讀書過萬卷,盡以資于詩。
復聞孟東野,氣清而色夷。平生嗜章句,有甚于渴饑。
二士舉無子,所學竟不施。昌黎為買棺,又作銘墓辭。
相去五百年,雪林酷似之。春谷古人徒,生死相維持。
亦為立佳城,著文樹穹碑。林兮信不忘,千載修名垂。
詔辟稽山縣,清風在一琴。
那知致君術,不是字民心。
官舍桐陰合,圜扉草色深。
退衙人吏散,應共野僧吟。
三十六渡溪,溪邊絕去蹊。
亂山如疊浪,一嶺類登梯。
風緊妖蛇出,煙昏異鳥啼。
蜀僧言劍閣,與此亦相齊。
高木引修藤,藤束樹身死。
慎莫進小人,終當負君子。
君子思報德,小人易忘恩。
所與茍非類,反為禍之元。
誠能遠小人,終身乃無患。
世莫輕斯言,亦足以為諫。
離城才一舍,已得近樵漁。
秀石云松路,荒籬水竹居。
陽坡收早粟,燒地長新蔬。
便好為茲隠,吾生不愿余。
白首蒼山里,生涯舊已空。
別離人易遠,江海意無窮。
夜月悲新蛩,秋煙落斷鴻。
遙思來往處,朝暮有樵風。
秋雨連三月,愁吟野水??。
漸看禾黍沒,難使渭涇分。
山澤才通氣,天霄便作云。
民憂昏墊苦,苦語不堪聞。
維昔晉唐人,其心多愛竹。
七賢子猷徒,往駕已不復。
惓惓思此君,鉏云種青玉。
勁節何亭亭,清風常穆穆。
質美而貌閑,對之良不俗。
遂老于其間,疇能賦淇奧。
新月似蛾眉,娟娟止片時。
輝光雖有缺,輪廓未曾虧。
三五還應滿,尋常那得知。
人生亦如此,窮達信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