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間吟
維昔晉唐人,其心多愛竹。
七賢子猷徒,往駕已不復。
惓惓思此君,鉏云種青玉。
勁節何亭亭,清風常穆穆。
質美而貌閑,對之良不俗。
遂老于其間,疇能賦淇奧。
維昔晉唐人,其心多愛竹。
七賢子猷徒,往駕已不復。
惓惓思此君,鉏云種青玉。
勁節何亭亭,清風常穆穆。
質美而貌閑,對之良不俗。
遂老于其間,疇能賦淇奧。
從前晉唐時期的人,內心大多喜愛竹子。像竹林七賢、王子猷這些人,他們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我懇切地思念著竹子,鋤開云霧種下翠竹。竹子的勁節多么挺拔,清風常常安和美好。它質地美好且姿態閑適,面對它實在不俗氣。我愿在竹林中終老,誰能像古人一樣賦出《淇奧》那樣贊美竹子的詩篇呢。
維昔:從前。
七賢:指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他們常聚于竹林之下,肆意酣暢。
子猷:即王徽之,東晉名士,極愛竹。
惓惓:懇切的樣子。
此君:指竹子。
鉏:同“鋤”。
青玉:指代竹子。
亭亭:挺拔的樣子。
穆穆:安和美好的樣子。
疇:誰。
淇奧:《詩經·衛風》中的一篇,贊美了衛武公的品德,詩中以竹子起興。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定。從詩中可推測,詩人生活的時代可能受到晉唐文化的影響,詩人喜愛竹子所代表的高雅品格,看到當時人們對竹子的喜愛不如晉唐時期,從而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竹子的喜愛和追慕晉唐愛竹之風。其突出特點是用典自然,以竹子自喻表達高雅志趣。在文學史上雖影響不大,但展現了古人對竹子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五月林梢未著蟬,節根新換玉娟娟。露華團翠濃堪滴,澆得殷紅不敢然。
新暉送山青,點點入茅屋。平原秀芳草,流泉帶喬木。籬篁墮涼影,庭蘭動徐郁。主人侵朝興,鶴衣巾一幅。凈幾發爐燎,就床取書讀。坐中無俗賓,砌下有馴鹿。短扉竟日掩,香醪四時漉。閑情寄嶧桐,佳詞噴湘竹。翹企孤山隱,想像柴桑筑。延睇擁云峰,滿聽濺霜瀑。久與市塵遙,已共山靈熟。后名諒非求,潛德思厚蓄。落梅正宿雨,予來破幽獨。
十家有忠信,江夏可無之。政苦寄賣友,忽聞衡說詩。饑蒙青?飯,寒贈紫陀尼。酬報矜難巧,深慚陸與皮。
谷鳥囀嚶嚶,興馀伐木情。當時論友道,何處托心盟。杯酒身相許,千金意自輕。還聞江海上,今世有劉生。
沽來濁酒意如何,半醉當筵一放歌。江上千條彭澤柳,不知曾似客愁多。
葛公蟬蛻地,自昔會群真。爾挈吹簫伴,同為采藥人。雙飛鸞迭舞,并駕鶴相親。不作梅花夢,劉郎別有春。
傲吏戰國士,著書漆園里。遭時厭有為,乘運觀無始。禮樂嘲魯儒,垂釣謝楚使。托跡方外民,希心柱下史。
晨鐘初罷起隨群,偃仰檐前幾欠伸。殊色已無西子夢,欲將眉宇效誰顰。
靜明山高倚空碧,山下禪林更幽寂。常聞老衲去參禪,喜見高僧來駐錫。嵐氣濛濛路莫分,上方樓閣遠囂塵。天花時落祇園石,曙色遙連鐘阜云。是中風致由來美,況復寫歸圖畫里。幾回丈室諦觀時,頓覺心源清似水。
驥足寧同曳尾龜,青山終是費心期。陶公歸去有馀樂,潘令閑居不足追。自笑十連非所慕,未應三徑苦無資。明朝謾擁朱輪去,猿鶴咨嗟政爾為。
供帳榮歸一日同,故鄉增重漢朝空。二疏事莫徵圖畫,西陌東阡看兩翁。
舞愛萊衣袖最長,翩翩猶帶紫宸香。白華一一生珠樹,紅翠紛紛繞玉堂。海上山盤天姥髻,井中泉涌鮑姑漿。不須魴鯉分賓客,已有聲華似鄭莊。
君不甘小草,人能頌大椿。年希知命域,齒是啖名人。跡與藍輿舊,才從彩筆新。猶聞上苑色,絕勝武林春。
五雜組,慶云發。往復還,經天月。不獲已,生胡越。
梁州夏早,南浦荷花媚。人月欲圓時,賀圣朝、生申名世。桂枝香滿,早奪錦標回,春光好,少年游,爛醉蓬萊里。謁金門貴,小鎮西南地。品令貫三臺,□雄望、江南江北。歸朝歡樂,好事近佳辰,風流子,玉團兒,為唱千秋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