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惠洪問住山 其二
山中住,
獨掩柴門無別趣。
三個柴頭品字煨,
不用援毫文彩露。
山中住,
獨掩柴門無別趣。
三個柴頭品字煨,
不用援毫文彩露。
住在山中,獨自關上柴門沒有別的樂趣。用三個柴頭擺成品字形來燒火,也不用動筆去顯露文采。
掩:關閉。
柴頭:柴禾。
品字煨:把柴禾擺成品字形來燒。
援毫:拿起筆。
惠洪是北宋著名詩僧,此詩可能是作者回應惠洪關于住山生活的詢問。當時社會可能存在著喧囂與浮躁,作者選擇隱居山中,以這種簡樸生活來尋求內心的寧靜。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山中隱居生活的熱愛,突出特點是語言質樸、意境清幽。它體現了作者不慕名利、追求自然本真的精神,在文學史上反映了當時一部分文人對隱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六十余年慕古人,即今方近葛天民。
見人各是元非恕,遇事皆安豈怨貧。
小圃鉏耰聊過日,扁舟煙雨尚關身。
出門未覺龍鐘在,禹廟蘭亭又見春。
雪后晴初快,春前日漸長。
菊根萌已動,梅藟意先香。
禽語驚幽枕,冰消漲野塘。
衰殘難出戶,不是懶衣裳。
青楓湖上村,綠蓑舟中客。
云興山疊見,海近地勢坼。
悠然滄洲趣,宛與塵世隔。
雖云食不足,粗免婚嫁責。
渥丹未辭鏡,衰白幸滿幘。
明當鼓枻行,放浪窮七澤。
突過元和作,巍然獨主盟。
諸家義皆墮,此老話方行。
趙璧連城價,隋珠照乘明。
粗能窺梗概,亦足慰平生。
齒發凋殘志有余,一編聊復遂吾初。
老來每恨無同學,夢里猶曾得異書。
家世偏憎慕青紫,兒童切莫話龍豬。
正令世世皆農圃,廉讓何妨化里閭。
老去無他嗜,書中有獨欣。
月窗雞喔喔,霜野犬狺狺。
雖嘆吾何適,猶尊昔所聞。
從今倘未死,一日亦當勤。
驢病比已損,秋風輕四蹄。
朝游支遁寺,暮涉干吉溪。
青嶂環孤村,綠波溢橫堤。
吾行本無定,所至窮攀躋。
細推亦何樂,正類好鍛嵇。
自今當務本,春蕪飽鉏犁。
溪水初生與岸平,橋頭新柳已藏鶯。
詩緣遇興玲瓏和,酒為逢知爛熳傾。
青箬買來沖雨釣,烏犍租得及時耕。
今朝獨立東風里,嘆息無人會此情。
莫笑龜堂老,殘年所得多。
賦詩傳海估,說法度天魔。
夭矯竹如意,鱗皴松養和。
拈來示諸子,無事數相過。
身是秋風一斷蓬,何曾住處限西東。
棋枰窗下時聞雹,丹灶巖間夜吐虹。
采藥不辭千里去,釣魚曾破十年功。
白頭始悟頤生妙,盡在黃庭兩卷中。
齒豁頭童盡耐嘲,即今爛飯用匙抄。
朱門漫設千杯酒,青壁寧無一把茅。
偶爾作官羞問馬,頹然對客但稱貓。
此身定向山中死,不用磨錢擲卦爻。
洙泗諸生尊所聞,豈容兀者亦中分。
焚經競欲愚黔首,亡史誰能及闕文。
吾道固應千古在,幾人虛用一生勤。
世間倚相何曾乏,會與明時誦典墳。
觀人如觀玉,拙眼喜譏評。
得失顧在人,玉固非所病。
慶歷嘉祐間,人才于斯盛。
王回僅一招,石介棄不聘。
乃知天下士,成敗各有命。
愿君姑安之,天定豈不勝。
綠襦新畫衛門扉,賀刺相欺可累欷。
賣困不靈仍喜睡,送窮無術又來歸。
相尋蠶市人何在,爛醉蟆津事亦非。
惟有禹祠春漸好,從今剩判典春衣。
樓角西南月一鉤,晚瓜落刃酒新??。
仙家又愴銀河別,太史新班玉歷秋。
衰病歲時良冉冉,窮愁身世轉悠悠。
莫因乞巧嘲兒女,我亦飄然水上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