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宜人李氏 其二
僧戒阿誰受,法儀何處迎。
兩回經夢境,三嘆悟人生。
食已難為強,衣猶不憚更。
得非禪力重,去住自由情。
僧戒阿誰受,法儀何處迎。
兩回經夢境,三嘆悟人生。
食已難為強,衣猶不憚更。
得非禪力重,去住自由情。
李氏受的是哪位僧人的戒律?又從何處迎請的法儀?兩次經歷夢境,多次感嘆領悟人生。飲食已難以勉強進食,換衣仍不畏懼更換。莫不是禪修之力深厚,生死來去皆自由從容。
僧戒:僧人所受的戒律。
法儀:佛教法事的儀軌。
三嘆:多次感嘆,表深切感慨。
憚:畏懼。
禪力:禪修的力量。
去?。褐干纴砣?。
此為挽詩,當創作于李氏逝世后。作者或與李氏有交,通過其信佛修行的生活細節,追念其生平與精神境界,表達對逝者從容離世的感慨。
詩中聚焦李氏信佛修行的點滴,由戒律、法儀到日常飲食換衣,再及禪修對生死的影響,層層深入,既悼念逝者,更贊其因禪力而得生死自由的超脫,體現佛理對生命的深刻影響。
夜鏡隱白發,朝酒發紅顏??蓱z假年少,自笑須臾間。
朱砂賤如土,不解燒為丹。玄鬢化為雪,未聞休得官。
咄哉個丈夫,心性何墮頑。但遇詩與酒,便忘寢與餐。
高聲發一吟,似得詩中仙。引滿飲一盞,盡忘身外緣。
昔有醉先生,席地而幕天。于今居處在,許我當中眠。
眠罷又一酌,酌罷又一篇。回面顧妻子,生計方落然。
誠知此事非,又過知非年。豈不欲自改,改即心不安。
且向安處去,其余皆老閑。
人各有所好,
物固無常宜。
誰謂爾能舞,
不如閑立時。
食飽拂枕臥,睡足起閑吟。
淺酌一杯酒,緩彈數弄琴。
既可暢情性,亦足傲光陰。
誰知利名盡,無復長安心。
舊居清渭曲,開門當蔡渡。
十年方一還,幾欲迷歸路。
追思昔日行,感傷故游處。
插柳作高林,種桃成老樹。
因驚成人者,盡是舊童孺。
試問舊老人,半為繞村墓。
浮生同過客,前后遞來去。
白日如弄珠,出沒光不住。
人物日改變,舉目悲所遇。
回念念我身,安得不衰暮。
朱顏銷不歇,白發生無數。
唯有山門外,三峰色如故。
白發知時節,暗與我有期。今朝日陽里,梳落數莖絲。
家人不慣見,憫默為我悲。我云何足怪,此意爾不知。
凡人年三十,外壯中已衰。但思寢食味,已減二十時。
況我今四十,本來形貌羸。書魔昏兩眼,酒病沉四肢。
親愛日零落,在者仍別離。身心久如此,白發生已遲。
由來生老死,三病長相隨。除卻念無生,人間無藥治。
樹小花鮮妍,香繁條軟弱。
高低二三尺,重疊千萬萼。
朝艷藹霏霏,夕凋紛漠漠。
辭枝朱粉細,覆地紅綃薄。
由來好顏色,常苦易銷鑠。
不見莨蕩花,狂風吹不落。
憶昨為吏日,折腰多苦辛。歸家不自適,無計慰心神。
手栽兩樹松,聊以當嘉賓。乘春日一溉,生意漸欣欣。
清韻度秋在,綠茸隨日新。始憐澗底色,不憶城中春。
有時晝掩關,雙影對一身。盡日不寂寞,意中如三人。
忽奉宣室詔,征為文苑臣。閑來一惆悵,恰似別交親。
早知煙翠前,攀玩不逡巡?;趶陌自评?,移爾落囂塵。
耿耿旅燈下,愁多常少眠。思鄉貴早發,發在雞鳴前。
九月草木落,平蕪連遠山。秋陰和曙色,萬木蒼蒼然。
去秋偶東游,今秋始西旋。馬瘦衣裳破,別家來二年。
憶歸復愁歸,歸無一囊錢。心雖非蘭膏,安得不自然。
日暮天地冷,雨霽山河清。
長風從西來,草木凝秋聲。
已感歲倏忽,復傷物凋零。
孰能不憯凄,天時牽人情。
借問空門子,何法易修行。
使我忘得心,不教煩惱生。
楚山碧巖巖,漢水碧湯湯。
秀氣結成象,孟氏之文章。
今我諷遺文,思人至其鄉。
清風無人繼,日暮空襄陽。
南望鹿門山,藹若有余芳。
舊隱不知處,云深樹蒼蒼。
養無晨昏膳,隱無伏臘資。
遂求及親祿,黽勉來京師。
薄俸未及親,別家已經時。
冬積溫席戀,春違采蘭期。
夏至一陰生,稍稍夕漏遲。
塊然抱愁者,長夜獨先知。
悠悠鄉關路,夢去身不隨。
坐惜時節變,蟬鳴槐花枝。
夜沐早梳頭,窗明秋鏡曉。
颯然握中發,一沐知一少。
年事漸蹉跎,世緣方繳繞。
不學空門法,老病何由了。
未得無生心,白頭亦為夭。
佐邑意不適,閉門秋草生。
何以娛野性,種竹百余莖。
見此溪上色,憶得山中情。
有時公事暇,盡日繞欄行。
勿言根未固,勿言陰未成。
已覺庭宇內,稍稍有余清。
最愛近窗臥,秋風枝有聲。
野色何莽蒼,秋聲亦蕭疏。
風吹黃埃起,落日驅征車。
何代此開國,封疆百里余。
古今不相待,朝市無常居。
昔人城邑中,今變為丘墟。
昔人墓田中,今化為里閭。
廢興相催迫,日月互居諸。
世變無遺風,焉能知其初。
行人千載后,懷古空躊躇。
月出照北堂,光華滿階墀。
涼風從西至,草木日夜衰。
桐柳減綠陰,蕙蘭消碧滋。
感物私自念,我心亦如之。
安得長少壯,盛衰迫天時。
人生如石火,為樂長苦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