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山之孫楊子順肇慶一見相投隨至德慶謀館寓跡過從年馀辭歸鄉賦詩送行 其二
吾教落南無祖師,
問誰傳得祖師衣。
淵明抵掌今誠是,
伯玉搖頭昨似非。
相謝十州風月去,
自擔千古圣賢歸。
歸囊道價重于利,
未必轑羹不下機。
吾教落南無祖師,
問誰傳得祖師衣。
淵明抵掌今誠是,
伯玉搖頭昨似非。
相謝十州風月去,
自擔千古圣賢歸。
歸囊道價重于利,
未必轑羹不下機。
我們的學說在南方沒有真正的祖師,試問誰能傳承這祖師的衣缽?如今與你(楊子順)如陶淵明般擊掌相投確實如此,回想過去像蘧伯玉那樣反思昨日之非也似有道理。你告別十州的風月美景歸去,獨自承擔起千古圣賢的道統而歸。歸鄉行囊中道德學問的價值重于利益,即便生活清苦(如煮羹、織機)也未必會放棄堅守。
吾教:指儒家學說或作者所宗之學。
祖師衣:原指佛教禪宗傳法的袈裟,此處借指學術傳承的衣缽。
淵明:東晉詩人陶淵明,此處以其喻楊子順志趣高潔。
抵掌:擊掌,形容交談投契、贊賞。
伯玉:春秋衛國大夫蘧伯玉,《淮南子》載其'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此處指反思過往。
十州:泛指南方多地。
轑(láo)羹:煮羹,轑同'撩',攪拌。
下機:放下織機,典出《列女傳》孟母斷機杼教子,喻堅守學業或道統。
楊子順為龜山先生(或其后人),與作者在肇慶一見投緣,隨至德慶相處年余。此次楊子順辭歸故鄉,作者作此詩送別,背景為德慶寓居時期,體現二人深厚的學術與情誼聯結。
此詩以送別為引,重點贊揚楊子順傳承圣賢道統、重道輕利的品格,既表達惜別之情,更肯定其道德追求,展現了儒家學者對精神傳承的重視。
雨中甘菊橫疏籬,
憐汝曾遭旱魃欺。
孤根得潤稍蘇息,
嫩葉欲展仍離披。
汝時未來須汝待,
霜白秋清想風采。
馀功尚賴延衰年,
何日枝頭看蓓蕾。
千載桃源信不通,鏡湖西塢擅春風。舟行十里畫屏上,身在西山紅雨中。俗事挽人常故故,夕陽歸棹莫匆匆。豪華無復當年樂,爛醉狂歌亦足雄。
桃花塢近釣魚磯,不比劉郎萬里歸。水底紅云迷醉眼,樽前絳雪點春衣。病依幾杖猶能出,老愛風光未忍違。天借清游每窮日,夜深炬火候柴扉。
圣主念生民,
雄藩列重臣。
金章辭玉闕,
寶馬曳朱輪。
南粵仁恩在,
中區事業新。
會看嵩岳里,
幽谷發陽春。
鄞山鄞水亦佳游,
何事君歸不少留。
無限別情銷不盡,
寒風馬首正颼颼。
清溪轉回環,
石磯俯深碧。
公來坐忘歸,
此意白云識。
燕冀巒并旱何甚,赤地千里皆無禾。邊儲祿米兩相并,郡縣走帖頻催科。況聞開邊事窮黷,漢兵遠過桑干河。雙聞筑城萬夫役,怨號無乃傷天和。匪緣胡虜寇邊急,自是吾人生事多。城中軍民竭膏血,帳下供給如山阿。憤來便欲叫閶闔,皇穹不鑒將如何。
愔愔清廟,儀儀象服。我尸出矣,迎神之谷。
杳杳陰竹,坎坎路鼓。我尸入矣,得神之祜。
細看多冢淚堪流,
貴賤賢愚總一丘。
惟有少陵碑五尺,
薦蘋未遂意悠悠。
萬家漢臘寄天南,
望闕孤臣老自慚。
更隔婆羅洲一抹,
海云極北是崖儋。
場屋行遲暮,田廬臥寂寥。
壯圖藏翰墨,高行落漁樵。
會哭諸朋盛,銜哀一奠遙。
系舟江岸絕,愁望定山潮。
蜀妃夜謁紫虛皇
玉鳳差參促曉妝
宴罷瑤臺魂未醒
胭脂臉上白云香
墨苑風流屬老成,
白云舊秘待先生。
正平無地容疏放,
北海猶慚問姓名。
自辨銀鉤收蠆尾,
尚留瑤草付龍耕。
東來蠟屐窺松子,
如向青霞望五城。
杜若?蕪忽已殘,
西風澤國故多蘭。
閒來竹底拾翠羽,
月下不知清露寒。
九載黌宮道自尊,
曳裾今日又王門。
官清幸睹東平樂,
祿薄聊供北海樽。
得句漫勞千里夢,
懷鄉空向此時論。
楚天秋盡生離思,
雁影參差雨氣昏。
伊吾瓜地近龍沙,
我到清和未茁芽。
萬井云槔翻渴鳥,
千畦煙筧走修蛇。
雪融甫下東陵種,
秋熟應勞北使車。
回憶兒時浮滿甕,
而今泛梗在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