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周禮九夏系文 九夏歌九篇 其二 肆夏
愔愔清廟,儀儀象服。我尸出矣,迎神之谷。
杳杳陰竹,坎坎路鼓。我尸入矣,得神之祜。
愔愔清廟,儀儀象服。我尸出矣,迎神之谷。
杳杳陰竹,坎坎路鼓。我尸入矣,得神之祜。
安靜肅穆的宗廟中,祭祀者穿著整齊華麗的祭服。代表受祭者的‘尸’起身離開,去迎接帶來福祉的神靈。深遠的陰竹之音回蕩,咚咚的路鼓敲響。‘尸’重新進入廟中,獲得了神靈的福佑。
愔愔(yīn yīn):形容安靜無聲。
清廟:宗廟,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
儀儀:整齊端莊的樣子。
象服:古代祭祀時穿的禮服,有紋飾的衣服。
尸:古代祭祀時代表死者受祭的人,多由臣下或孫輩充任。
谷:通‘祿’或‘?!?,此處指神靈帶來的福祉。
杳杳(yǎo yǎo):深遠、幽遠的樣子。
陰竹:生于山北的竹,古代用其制樂器,此處指用陰竹制作的樂器發出的聲音。
坎坎(kǎn kǎn):形容擊鼓聲。
路鼓:古代祭神時使用的鼓,屬于六鼓之一。
祜(hù):福,福佑。
《補周禮九夏系文》為唐代皮日休補《周禮》‘九夏’樂歌之缺而作?!畔摹癁楣糯漓?、朝會樂舞,《周禮》載名無辭,皮日休依古制補作。此篇《肆夏》為第二篇,反映唐代文人對古禮的追慕與重構,創作于其隱居期間,旨在恢復古樂歌以弘揚禮樂文化。
詩中描繪宗廟祭祀中‘尸’迎神、得神過程,通過祭祀場景、服飾、樂器的細致描寫,展現周代祭祀禮儀的莊重神圣。作為補作古樂歌,既保留傳統祭祀文學古樸風格,又體現唐代文人對禮樂文化的傳承重視,是研究古代祭祀禮儀與唐代文學復古思潮的重要資料。
采樵深入萬松關,
踏破煙云幾朵山。
擔折驀知柴束重,
掉頭歸唱月彎彎。
小雨初晴后,閒居興倍深。
浮云開野望,新水凈塵襟。
日落漁樵語,山空鳥雀吟。
倚闌聊自適,誰識此時心。
樓迥山饒翠,湖平水漫黃。
開簾無午暑,隔洞有秋香。
冰枕聊相慰,云帆亦未忙。
月明與溪色,好在紫微郎。
母沒悲今日,兒貧過昔時。
人間無樂歲,地下共長饑。
白水當花薦,黃粱對雨炊。
莫言書寡效,今已慰哀思!
水底青山屋底云,
斜空歸鳥影紛紛。
半天風雨忽收去,
瀉作清泉百道分。
朱仙鎮,萬古恨。萬古恨,朱仙鎮!
當年遺跡宛然在,當年浩氣依然存。
誰非中國人,誰無憂國心?國是誰復問,國事誰忍論?
慨自辛未沈變起,長官棄城如敝履。
坐擁貔貅三十萬,不令誰何潛一矢。
轉戰獨有義勇軍,前者撲地后者繼。
過眼不見炮與火,橫胸惟有勇和義。
勢窮力蹙暫來歸,敵我合殲謂剿匪。
萬金購得頭顱去,孫烈永勤長已矣。
賣國賊候衛國賊,媚外者榮御外死。
今古傷心事一轍,教人長號不自已。
方今敵我正親善,敢言抗敵罪當誅。
風波亭,薊密區,碧血燐燐燭千古。
朱仙鎮,東四省,此恨綿綿無時盡。
力田須逢年,掘井須及泉。學者志于道,如以規正圓。
及其見道時,攬轡誰爭先。筌蹄蛻陳跡,羽化而登仙。
是中時反觀,一一人之天。森然眾妙現,所見惟所便。
猗與至游者,日運萬里船。胸中三景軸,與道相因緣。
道大心以悟,心遠見孰偏。一室景象存,物物隨餐眠。
不游以為游,至樂無冥顛。游非在山水,默與山水聯。
天下有至游,得道有至賢。賢者以道游,百游不一愆。
至于游俱忘,公與道獨全。談笑出清風,樽罍益欣然。
張扁詫中郎,訓記增雄編。嗟予幸升堂,頓覺塵垢湔。
從公至游境,左右馀芳鮮。歸來欲語人,心知口難傳。
疲苶萬山間,路險天地窄。昨朝出崖谷,豁達平原陌。
有使前致辭,邀我話疇昔。策馬入城闉,爰訪晏相宅。
公聞足音喜,早已途中逆。升堂拜未畢,樽俎羅幾席。
雖感故情深,毋乃不速客。卻念十載余,云山兩暌隔。
今晨快把臂,敢辭露肝鬲。憶昔鉤黨興,何處無彈射。
我公天人姿,迅舉凌風翮。鯫生愧燕雀,翻飛不盈尺。
幾遭一網盡,那復逃掎摭。時公秉斧鉞,察余戶掃跡。
朗朗明月輝,回照尋山屐。嗟哉彼譖人,陰凝毒霧積。
仰荷皇天鑒,渙汗別黑白。撫躬增內省,感激彌局蹐。
欲酬屏幪德,踵頂難塞責?!毒耪隆钒l楚哀,三宥蒙堯澤。
吾儕幸無恙,此豈由人畫。翳惟至圣仁,始得收魂魄。
于公本同患,所以相剖析。當筵聊一歌,往事等駒隙。
共倒杯中物,轉為別離惜。
金猊香冷羅衣薄。鵯鵊聲中風雨惡。
玉奴羯鼓悔催花,花若遲開應未落。
垂楊只在闌干角。才隔垂楊便天各。
闌干憑到落花深,寒食清明孤負卻。
石徑斜開路幾層,扶筇攜屐共攀登。
花逢九日思兄弟,病阻文園念友朋。
南渡白云悲古寺,西風黃葉哭昭陵。
三年遙觸傷心淚,欲訊滄洲愧未能。
猶怯馀寒在,春陰淡欲晴。東風吹入律,云外兩三聲。
不作悲秋意,關山一路春。似將消息報,看取再來賓。
松翠石楠紅,寒食孤墳路。
素手摘金鹽,苔印弓弓步。
細槳畫橋邊,微雨催歸去。
風度鬢花香,吹到回眸處。
遂初賦就筆馀铓,贈我蒙探古錦囊。耐久固殊流俗敗,含情渾似故人長。
遂初賦就筆馀珍,贈我多君意甚真。累句尚能資借助,拙書猶得長精神。
山莊禪院水云鄉,買渡登臨踏上方。
拍岸有聲凌萬頃,因風無定轉千航。
露華浸石寒秋浦,島勢回潮送夕陽。
柔櫓搖歸移洞去,隔江煙樹半蒼茫。
牛牽碧蔓自繞,
雞聳朱冠欲爭。
菱葩可范伯雅,
蓼節偏宜曲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