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記老境二首
謝事久懸車,為農懶荷鋤。破裘寒旋補,殘發短猶梳。槁木忘榮謝,閑云任卷舒。心知老當逸,先罷夜觀書。
嫌鬧不入市,怕寒稀出門。擁爐愁兀兀,投枕睡昏昏。柳色新如染,梅花香滿村。猶嗟未免俗,薄酒誑空樽。
謝事久懸車,為農懶荷鋤。破裘寒旋補,殘發短猶梳。槁木忘榮謝,閑云任卷舒。心知老當逸,先罷夜觀書。
嫌鬧不入市,怕寒稀出門。擁爐愁兀兀,投枕睡昏昏。柳色新如染,梅花香滿村。猶嗟未免俗,薄酒誑空樽。
辭去官職已久如同懸車致仕,雖為農夫卻懶得扛鋤勞作。破裘衣寒冷時隨時縫補,殘余短發雖短仍要梳理。心似枯木忘卻榮枯興衰,身如閑云任其舒展卷縮。心里明白年老應當安閑,便先停了夜間讀書之事。嫌喧鬧不去集市走動,怕寒冷很少出門外出。圍爐獨坐愁緒昏沉,倒頭便睡昏昏沉沉。柳色新鮮如染料染成,梅花香氣溢滿村莊。仍嘆自己未能免俗,倒杯薄酒來安慰空杯。
懸車:古代官員七十歲辭官家居,以車懸置不用,后泛指退隱。
荷鋤:扛著鋤頭,指從事農耕。
槁木:枯木,比喻心境淡泊無波。
卷舒:云的舒展與卷縮,喻自然隨性的狀態。
兀兀(wù wù):昏沉、孤獨的樣子。
誑(kuáng):欺騙,此處指以酒填補空杯的無奈。
此詩為陸游晚年退居山陰(今浙江紹興)時所作。陸游晚年遠離官場,過著農耕般的閑適生活,但仍時有對衰老、孤寂的感慨。詩中既體現其淡泊自適的心境,也流露出對世俗生活的細微牽掛,是其晚年真實生活與心境的寫照。
全詩通過描繪退隱后的日常起居與自然見聞,展現了詩人晚年閑適淡泊又矛盾的心境。前一首側重寫“逸”,后一首轉寫“閑”,既有超然物外的灑脫,又有未能免俗的無奈,語言質樸,情感真摯,是陸游晚年閑適詩的代表作之一。
招提此山頂,下界不相聞。
塔影掛清漢,鐘聲和白云。
觀空靜室掩,行道眾香焚。
且駐西來駕,人天日未曛。
名公作逐臣,驅馬拂行塵。
舊國問鄖子,勞歌過郢人。
一川花送客,二月柳宜春。
奉料竹林興,寬懷此別晨。
羽客北山尋,草堂松徑深。
養神宗示法,得道不知心。
洞戶逢雙履,寥天有一琴。
更登玄圃上,仍種杏成林。
郡有化城最,西窮疊嶂深。
松門當澗口,石路在峰心。
幽見夕陽霽,高逢暮雨陰。
佛身瞻紺發,寶地踐黃金。
云向竹溪盡,月從花洞臨。
因物成真悟,遺世在茲岑。
夕到玉京寢,窅冥云漢低。
魂交仙室蝶,曙聽羽人雞。
滴瀝花上露,清泠松下溪。
明當訪真隱,揮手入無倪。
寶坊求往跡,神理駐沿洄。
雁塔酬前愿,王身更后來。
加持將暝合,朗悟豁然開。
兩世分明見,余生復幾哉。
自為洛陽客,夫子吾知音。
盡義能下士,時人無此心。
奈何離居夜,巢鳥悲空林。
愁坐至月上,復聞南鄰砧。
香剎夜忘歸,松青古殿扉。
燈明方丈室,珠系比丘衣。
白日傳心靜,青蓮喻法微。
天花落不盡,處處鳥銜飛。
謫遠自安命,三年已忘歸。
同聲愿執手,驛騎到門扉。
云是帝鄉去,軍書謁紫微。
曾為金馬客,向日淚沾衣。
道林隱形勝,向背臨層霄。
松覆山殿冷,花藏溪路遙。
珊珊寶幡掛,焰焰明燈燒。
遲日半空谷,春風連上潮。
少憑水木興,暫令身心調。
愿謝攜手客,茲山禪誦饒。
山頭禪室掛僧衣,
窗外無人溪鳥飛。
黃昏半在下山路,
卻聽鐘聲連翠微。
精思莫知日,意靜如空虛。
三鳥自來去,九光遙卷舒。
新池近天井,玉宇停云車。
余亦苦山路,洗心祈道書。
空中望小山,山下見余雪。
皎皎河漢女,在茲養真骨。
登門駭天書,啟鑰問仙訣。
池光搖水霧,燈色連松月。
合磚起花臺,折草成玉節。
天雞弄白羽,王母垂玄發。
北有上年宮,一路在云霓。
上心方向道,時復朝金闕。
入與真主言,有騎天馬來。
但有華清宮,不用神明臺。
肅肅長自閑,門靜無人開。
不言牧田遠,不道牧陂深。
所念牛馴擾,不亂牧童心。
圓笠覆我首,長蓑披我襟。
方將憂暑雨,亦以懼寒陰。
大牛隱層阪,小牛穿近林。
同類相鼓舞,觸物成謳吟。
取樂須臾間,寧問聲與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