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龍興寺
香剎夜忘歸,松青古殿扉。
燈明方丈室,珠系比丘衣。
白日傳心靜,青蓮喻法微。
天花落不盡,處處鳥銜飛。
香剎夜忘歸,松青古殿扉。
燈明方丈室,珠系比丘衣。
白日傳心靜,青蓮喻法微。
天花落不盡,處處鳥銜飛。
夜晚在這香火繚繞的佛寺中流連忘返忘了回去,寺中松樹青蔥,映照著古老殿堂的門扉。方丈的禪房里燈火通明,和尚的衣服上系著念珠。在白天向高僧請教靜心之法,高僧用青蓮比喻佛法的微妙。天花紛紛飄落,似乎永遠落不盡,處處都有鳥兒銜著花瓣飛走。
香剎:指佛寺。
扉:門。
方丈室:僧人居住的房間。
比丘:指和尚。
傳心:傳授禪法。
青蓮:青色蓮花,佛教常以其比喻佛法。
天花:佛教傳說中諸天為贊嘆佛說法而散下的花。
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可能是詩人在游覽佛寺時,被佛寺的寧靜氛圍和佛法的莊嚴所感染,從而創作此詩以表達自己對佛教文化的感悟和喜愛。
這首詩主旨是描繪佛寺生活與佛法感悟,突出其寧靜、空靈的特點。以細膩筆觸展現佛教氛圍,在描寫佛寺題材詩中有一定藝術價值,體現詩人對佛教文化的深入理解和獨特感受。
深山讀易如康節,
白首談玄似子云。
肯學時流夸末技,
卻于圣處策奇勛。
二圖君已窺微指,
十翼吾方愧淺聞。
得意春風重過我,
綠波清夜話羲文。
我向村中住,
無人知姓名。
結廬難得就,
種樹幾時成。
扁榜龍蛇動,
飛簷燕雀驚。
自憐幽僻地,
因此亦敷榮。
西湖南山和靖廬,西山東湖清隠居。
皇天從來具老眼,勝地不肯棲凡夫。
眼中四時風月景,胸次萬古皇王書。
夫君豈是終隠者,要學川云時卷舒。
此心全剝落,今日一陽生。
自分安身計,難逃素隠名。
貧中聞道徹,閑里作詩清。
別有求魚者,笑余憂思盈。
英英蓬省郎,表表秋官屬。劍佩行青霄,揚且鬢雙綠。
掉頭不肯住,去作新安牧。班班萊氏衣,粲粲學子服。
歸來拜郎罷,堂前問涼燠。新從天上來,猶帶書傳馥。
問汝得人誰,袖有兩圖軸。驪龍挾風雨,閃電注兩目。
甲累獨何術,能使同豭鶩。三十六修鱗,群鯫蕩相逐。
亦有曳其輪,中行而獨復。君家名父子,厥理探已熟。
人生宇宙間,亦在適所欲。義精無非事,慮澹不翅足。
愿明消息幾,頤神以養福。遲子寬我憂,書來寄陸續。
徑山結夏,不論功過。
飯來展缽盂,困則伸腳臥。
縱有千人萬人,只消一個半個。
豈不見流支要打胡達磨。
執手難為別,
愁看去棹孤。
船官得閑散,
春晚過皇都。
書附海人便,
花添住屋圖。
有時吟句穩,
還憶老兄無。
郊居無一事,喜見友人來。
促席坐添火,推窗立看梅。
論詩漏欲盡,煮茗匣重開。
此夜思徐照,墓松猶未栽。
籃輿陟險隘,兀兀不停轍。主人眩頭目,仆夫困唇舌。前疑樹梢拂,后慮崖石擦。方呼左畔蹺,復叫右竿捺。避礙牢掛肘,沖泥輕下腳。或荊棘兜掛,或屋簷拐抹。或踏高直上,或照下穩踏。斯須有不審,僨輿在目睫。深淵固可畏,平地尤險絕。
作詩告仆夫,審諸秋毫末。識察既曉然,力行謹無忽。
梅溪好源委,流德至今存。
獨繼賢人業,共推君子孫。
官清五字好,州小貳車尊。
所歷七閩郡,從茲水不渾。
唐人重科甲,擬以折桂榮。一登群仙籍,不羨千佛經。
終全歲寒姿,乃比秋香清。咄彼牛李輩,伊優至公卿。
迨今齒其人,名字猶臊腥。卓哉劉戶曹,直氣霜棱棱。
一朝脫淡墨,千古揚芬馨。雞峰有名家,奕葉彯儒纓。
庭中三嘉樹,屹立長寧寧。西風正搖落,翠葆黃金英。
勁節松可友,孤芳梅謂兄。丁寧命諸郎,我豈貪浮名。
愛此臭味同,故以書吾楹。爾曹方茂學,志取宮袍青。
要須勉植立,毋但希騰凌。己大外物小,道充人爵輕。
當如燕山竇,義方垂世評。勿效東堂詵,射策矜虛聲。
懿哉君斯言,可折末俗醒。刻詩堂之楣,室觀全氏興。
歲行析木予去國,鶉尾之年才返室。東西南北著此身,水陸二千三百日。
或云子非善謀身,幸生斯世同斯人。胡為嘐嘐苦自好,輕辭富貴重絕貧。
五谿之濱有何好,兀坐六年不知老。夔門待汝有何惡,要把山林易旌纛。
予聞其言心自語,吾非斯人而誰與。獨嗟行止各有時,龍蟄鴻歸亦其所。
洋州拔將鳩余民,仰空待救人不聞。黎州邊丁戍內郡,空養赤子防西門。
綿州近阸劍龍路,列雉驚奔渠不顧。敘州平蠻亦良苦,卒以憂勞棄予去。
見危授命理之常,茍得死所庸何傷。所憂人己兩無益,燕蝠晨暝徒皇皇。
鶴山之顛一畝宮,我名吾亭日愿豐。只祈天心速悔禍,雨禾雨麥蘇民窮。
有糧餉士可衛民,有民給耕可供軍。民相資護關塞,又須監牧長得人。
規摹便立久安勢,不作目前茍偷計。弟兄歸與里父師,長對春風賦常棣。
逃禪已得計,易姓豈云非。
自說身如幻,常人見亦稀。
亭邊看荷葉,樓上掛蓑衣。
幾夜蘇堤月,隨君瘦影歸。
陳氏春秋一百一,兒女年皆過七十。
一門慈孝更雍愉,四老真堪入畫圖。
長官申聞太守喜,召至階庭加盛禮。
老萊彩服作兒啼,今視古人更過之。
老萊一身娛戲耳,況有三兒奉甘旨。
人言潭俗不古如,君看此事天下無。
一門高壽何由得,慈孝之人天所惜。
我愿湘民胥傚之,從此九州皆壽域。
謹師牢絆腳,語別意茫茫。
入寺春隨杖,當禪月滿床。
多因新見解,拋卻舊篇章。
為我金山去,鉗錘問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