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應圣觀
空中望小山,山下見余雪。
皎皎河漢女,在茲養真骨。
登門駭天書,啟鑰問仙訣。
池光搖水霧,燈色連松月。
合磚起花臺,折草成玉節。
天雞弄白羽,王母垂玄發。
北有上年宮,一路在云霓。
上心方向道,時復朝金闕。
空中望小山,山下見余雪。
皎皎河漢女,在茲養真骨。
登門駭天書,啟鑰問仙訣。
池光搖水霧,燈色連松月。
合磚起花臺,折草成玉節。
天雞弄白羽,王母垂玄發。
北有上年宮,一路在云霓。
上心方向道,時復朝金闕。
從空中眺望小山,能看到山下殘留的積雪。那皎潔如銀河織女般的仙人,在此地修養真骨。登上道觀門,看到天書令人驚嘆,打開鎖詢問修仙秘訣。池塘波光搖曳著水霧,燈光與松間月色相連。用磚砌起花臺,折草能化作玉節。天雞舞動著白色羽毛,王母垂下黑色長發。北面有上年宮,一條路隱沒在云霓之中?;噬险齼A心于道教,不時前往金闕朝拜。
應圣觀:道觀名。
河漢女:指銀河中的織女,這里借指道觀中的仙人。
真骨:道家稱修煉得道之人的資質。
駭:驚訝。
仙訣:修仙的秘訣。
玉節:這里可能指仙人的信物。
天雞:神話中的神雞。
王母:即西王母,神話中的女仙。
上年宮:道觀名。
上心:皇上的心意。
金闕:指皇宮或神仙居住的宮殿。
在唐朝,統治者多推崇道教,道教發展興盛。這首詩可能創作于這一時期,當時作者游覽應圣觀,看到道觀的景象以及皇上對道教的尊崇,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此詩主旨圍繞道觀仙景與修仙問道,描繪細膩,展現了神秘的道教氛圍。其突出特點是想象豐富、語言優美。在文學史上反映了當時崇道的社會風氣,具有一定的時代價值。
公車縱肯詔遺民,宣發蕭蕭已滿巾。美景昔時多樂事,豐年今日有饑人。翻云覆雨憐輕薄,洗眼開懷任屈伸。野鶴瘦軀馴鹿性,此時寧復繪麒麟。
畹蘭未必因香折,湖象多應為齒焚。兼濟直饒同巨楫,自由何似學孤云。秋深櫟菌樵來得,木末山鼯夢斷聞。閑憑竹軒游子過,替他愁見日西曛。
好是清風五月寒,便教忙殺也盤桓。最憐池水荷花滿,不與詩翁一處看。
喚作成虧總雪消,等閒好惡任風飄。齊侯自要乘千駟,顏子何妨飲一瓢。
堂堂國體振綱常,禮樂昭明冠百王。圣子神孫千萬世,繼承鴻業與天長。
匹馬破蠻煙。倚劍峰巒。雨晴天外好看山。想見夸娥來裂石,劃此孱顏。壯志任投閒。射虎空還。元師曾出鐵門關。誰續西游編手錄,醉墨斕斑。
移時山鳥斗芳叢,深院佳人晝睡濃。起立階頭驚碧草,不緣風雨落春紅。
我才不救時,匡扶志空大。置我有無間,緩急非所賴。孤坐萬峰顛,嗒然遺下塊。已矣復何求,至精諒斯在。淡泊非虛杳,灑脫無蒂芥。世人聞予言,不笑即吁怪。吾亦不強語,惟復笑相待。魯叟不可作,此意聊自快。
自聞蓬萊山,大林夾長巒。上生癭藤蘿,下生荊榛菅。仰不見天日,藏蓄霧雨寒。仙圣常所處,沮洳亦少乾。雖云誇鳳凰,出入傷羽翰。哀音起空洞,令人鼻準酸。我欲訴上帝,為施鐵鑿鉆。琢落石側裂,化為千丈磐。瓊樓與玉殿,玲瓏相通寬。日月交戶牖,光射青瑯玕。而我從吾師,來游樂且般。呼吸養元氣,華腴生肺肝。萬劫永不死,如循環無端。竊為仙圣慮,炳然心若丹。上帝如許我,致此亦何難。
過從一笑酒瓶空,不是樵翁即釣翁。偶種竹成俱崛強,旋移花活尚神通。前身已化歸遼鶴,醉帖猶傳戲海鴻。新貴少年吾自老,世間白發幾曾公。
戒舍工夫老未圓,百雙雞子送殘年。一生般若成何事,贏得江頭載荻船。
簾捲清霜曉尚寒,好峰重疊在闌干。登臨每恨青山遠,今日青山枕上看。
何事深山嘯復歌,短弓長劍不如他。且圖青史垂名穩,從道前賢自滯多。?鴳敢辭棲短棘,鳳凰猶解怯高羅。人生若得逢堯舜,便是巢由亦易過。
亭亭開素面,裊裊出朱唇。水畔疑西子,波心似洛神。浣紗猶倚石,移襪乍生塵。那得相攜去,馨香贈遠人。
華發思鄉去苦遲,人民城郭總成非。九原可作吾誰與,三徑就荒胡不歸。詩思寂寥無腹稿,病軀憔悴減腰圍。有時夢與鐘期遇,閒拂枯桐按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