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和蘭史論詩 其二
落落英雄并世難,中原旂鼓付詩壇。
泰山在望吾終仰,滄海橫流孰與安?
鵑隱故巢留客拜,鶴歸華表話年寒。
東風吹醒才人夢,銀燭清尊把劍看。
落落英雄并世難,中原旂鼓付詩壇。
泰山在望吾終仰,滄海橫流孰與安?
鵑隱故巢留客拜,鶴歸華表話年寒。
東風吹醒才人夢,銀燭清尊把劍看。
在這世上,像英雄般灑脫不凡的人難以同時出現,中原的風云變幻、時代使命如今交付給了詩壇。泰山就在眼前,我始終心懷敬仰;在這亂世之中,又有誰能讓局勢安定下來呢?杜鵑藏在舊巢,引得過客拜祭;仙鶴飛回華表,訴說著歲月的寒涼。東風吹醒了有才之人的美夢,只能對著銀燭、端著酒杯,握著寶劍沉思。
落落:形容人的灑脫、不凡。
旂鼓:旗幟和戰鼓,這里象征著時代的風云、使命。
滄海橫流:比喻社會動蕩、時局混亂。
鵑隱故巢:杜鵑常被視為哀傷的象征,這里可能暗示著舊事物的隱退。
鶴歸華表:傳說遼東人丁令威學道成仙后化鶴歸來,落在華表上,這里借指時光流逝、世事變遷。
清尊:指酒。
此詩具體創作時間和背景較難確切考證,但從詩中“滄海橫流”等表述推測,當時社會可能處于動蕩不安的時期。詩人與蘭史論詩,借詩抒發自己對時代、對英雄的看法和感慨,反映出當時知識分子對時局的關注和憂慮。
這首詩主旨在于感慨時代英雄難覓和社會的動蕩不安。其突出特點是意境雄渾、情感深沉,運用豐富的意象和典故增強了表現力。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并非廣為人知,但也體現了當時知識分子在亂世中的思考和情懷。
野寺坐寥閴,跫然聞足音。
四山經雨過,六月似秋深。
燈靜窺饑鼠,鐘清悟宿禽。
元城今已遠,共此白云心。
一廬含萬象,古意在聽琴。
雖有種瓜事,卻無鋤草金。
山幽馴野鹿,樹老帶巢禽。
自得延生法,從渠事養心。
一見豐碑已愴情,
大家名重乞誰銘。
金花屢錫華封誥,
白發重看禁從榮。
三世種成庭上桂,
一生讀盡藏中經。
當年曾佐先夫子,
誓守潼川寇自平。
如來禪,祖師意
落葉錦翻空,亂山云積翠
見得分明隔萬層,道得完全失千里
非不非,是不是
達磨大師,無當門齒
跛腳阿師,弄蹄馿子。
一字關徒費分疏,栗棘蓬恣情吞吐。
凌滅祖師禪,函蓋乾坤句。
孤危不立自孤危,萬仞雪崖豐骨露。
十二峰前,斫額望汝。
洞山佛無光,無你捫摸處,無你棲泊處。
道至無難,惟嫌揀擇。
混俗通真,騎聲蓋色。
近在口皮邊,遠過河沙國。
慈明揭示,借鬼畫桃符。
雪竇標題,去猊懸白澤。
一見便見,迅雷陶壁奮飛梭。
擬議尋思,逆浪禹門遭點額。
舍則安貧用則行
休嗟時事幾番更
鸞皇只向明時出
鬼魅偏為暗處生
改秩屢勤天子詔
養親甘共野人耕
要知出處惟參易
莫學鴟夷變姓名
曲江曾鑿險,
梅嶺到今夸。
何代移來樹,
幾人羞此花。
誅茅新佛屋,
蓋竹半樵家。
冷煖分南北,
誰興世道嗟。
招提有宿緣,坐此豁心境。
風來松寄聲,月過竹移影。
殿依鯉石古,井汲龜泉冷。
究竟定慧門,如何日三省。
這一燈,處甚起。
沒蹤由,難擬議。
三賢十圣眼見如盲,芥狗泥豬放光動地。
大家吹滅暗中行,然燈佛在你腳底。
文章時不偶,鬢影想蒼蒼。
抱劍客千里,憶家書數行。
草萊荒菊圃,風雨冷詩堂。
若問求安策,東歸策最長。
妙攝化權,使不辱命。
鶴唳東臯,云歸乳嶺。
拄杖子,黑粼皴,困臥壁根,聲前喚醒。
舞蹈清風兩腋生,安閑又入蘿窗定。
賓主歷然,頭正尾正。
不可以智知,金剛手把八棱槌。
不可以識識,鎮州出個大蘿卜。
不可以語言造,山禽聚集啼清曉。
不可以寂默通,赤眼烏龜吞大蟲。
醭醭紅塵,
炎炎火聚。
著腳無蹤,
翻身有路。
去時山色慘愁容,
歸來幽鳥啼芳樹。
不涉去來,如何吐露。
碧眼黃頭總不知,
問訊粼皴拄杖子,
逢人不得錯舉。
客愁同路入,行不盡青松。
水去成雙瀑,山來豎一峰。
土墳存舊壘,木主上新封。
勿謂尋龍貴,蒼姬積在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