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蓬萊逸史易畫詩韻二首 其二
煙云何事說非娛,
廿載倪黃擬問途。
不厭千番裁側理,
虛心六法每披圖。
騷壇妙句囊看滿,
海外奇峰腕恨無。
欲廣見聞頻蠟屐,
名山收稿入行廚。
煙云何事說非娛,
廿載倪黃擬問途。
不厭千番裁側理,
虛心六法每披圖。
騷壇妙句囊看滿,
海外奇峰腕恨無。
欲廣見聞頻蠟屐,
名山收稿入行廚。
煙云景色為何說不能帶來歡娛?二十年來效仿倪瓚、黃公望的畫法尋求路徑。不厭其煩地多次裁剪紙張,虛心研習繪畫六法常展卷觀圖。詩壇妙句已裝滿錦囊,只恨筆下難繪海外奇峰。為廣增見聞頻繁穿著蠟屐出游,將名山所獲文稿收進行囊。
倪黃:元代畫家倪瓚、黃公望,均為山水畫大家,此處代指傳統繪畫風格。
側理:紙的代稱,古代一種用藤皮制成的紙,又名“苔紙”。
六法:南齊謝赫《古畫品錄》提出的繪畫六要則,即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此處指繪畫技法。
騷壇:詩壇,因《離騷》為詩歌經典而得名。
蠟屐:涂蠟的木屐,防水防滑,便于登山。
行廚:原指攜帶的飲食器具,此處借指隨身攜帶的行囊。
此詩為和蓬萊逸史易畫作詩的步韻之作,當創作于作者研習傳統繪畫多年后。詩中“廿載”“擬問途”等詞,反映其長期探索繪畫藝術的背景,或與清代文人注重詩畫交融的文化環境相關。
全詩圍繞繪畫創作展開,既寫對傳統技法的虛心研習(“六法披圖”),又寫對自然素材的主動求索(“蠟屐名山”),體現了清代文人“師古”與“師造化”并重的藝術觀,語言凝練,情感真摯。
碧窗底、漸消殘暑,捧誦瑤箋,柔情如許。人月雙圓,簫鸞佳偶,羨仙侶。
蟾宮一闋,贏得個、離情苦。病綠與愁紅,早翻盡、周郎曲譜。
凄楚。倚雕欄十二,拍遍斷腸詞句。曇花謝也,是否作、碧城仙主。
爭奈向、落葉秋風,消盡了、遠山眉嫵。怕掩卷悲吟,滿院蟲聲如雨。
數馬謙恭甚,揮犀色笑溫。風流士龍裔,文采左丞孫。
晚幸成三徑,身胡遽九原。素欽仁者勇,大獄竟平反。
早歲擅詞場,夷途列雁行。一麾分楚甸,雙節照江鄉。
蓮社容寒晚,葭莩接老蒼。八旬俱已矣,回首倍凄涼。
樓開鄂渚萬楓丹,
釃酒同誰七澤看。
莫向江潭獨醒去,
九歌天闊白云寒。
神童之貌清且奇,神童之道傳希夷。
入室三年丹已熟,肌膚綽約光離離。
結繒自覆有馀樂,曄曄紫芝堪療饑。
跳入壺中人莫見,朝游五岳暮瑤池。
有時混世來塵境,短發鬅鬙滿面垂。
頃刻龍蛇生筆下,為將高興寄新詩。
我疑虛靜樂山水,來歸舊隱掛冠緌。
愿策浮云飛碧落,致身絳闕長相隨。
主人緣愛客,載酒訪林岑。
逸興同嵇呂,高懷友尚禽。
城隅荒徑僻,江步晚云深。
暫作開籠翮,隨君豁素襟。
老去盡將名利遣,
原南水北或閒過。
偶經昔日歌鐘地,
秋草荒涼落葉多。
蒼蒼巖際松,青青嶺頭柏。
青蒼互相映,不為歲寒厄。
哀哉泉下人,此間卜幽宅。
人生野馬浮,光陰過駒隙。
一杯酹荒蕪,祝君且安適。
毋為兒女悲,毋任狐貍迫。
相從會有時,遺君寸心赤。
去夏苦多雨,勢若無炎官。
今晨迫重午,香黍仍膠槃。
天機杳難測,人言亦多端。
祗今原田上,立苗未妨寒。
但愿含穎時,借日開迷漫。
蟪蛄爾何知,喣喣啼夜闌。
棗花簾額暝煙低,
清絕疏寮見舊題。
滿徑苔□人跡少,
仙禽□過竹枝西。
峽束湍鳴猿夜愁,萬峰延暝上孤舟。
停杯月出煙外寺,對語風生江上樓。
云根翻倒地底裂,石色窈冥天半秋。
東南況是昭君宅,破帽題詩還獨游。
一去竟何歸,大劫茫茫路總迷。未了恩哀將血淚,誰知,拼與窮泉老父期。
荒嶠落陽西,薄薄桐棺短短碑。彈指清明風雨近,悲摧,定有冤禽日夜啼。
今朝臘月二十,依舊眼橫鼻直。
從頭收拾將來,恰似一棚雜劇。
便是抹土涂灰,我也阿誰相識。
九百木大小進,處分全由節級。
忽然出至棚前,也解打躬相揖。
駝起要打便打,放下要泣便泣。
驀然冷笑一聲,笑倒判官五十。
來歸迨一載,借屋已三遷。
易覺林間寺,難求郭外田。
瓶儲朝乏粟,市糴日增錢。
屢起瞻云漢,今年甚去年。
饑鹓爾何來,聞自天上墮。世人不知為奇祥,聞聲而驚反懼禍。
何為牽汝頭,縛汝腳,使汝烏不烏,鵲不鵲。
墻傾月明,庭低露涼。秋蟲食之,令人心傷。
徘徊不能行,我見驚是饑鳳凰。
君不見,鳳凰雖已饑,光彩自不藏。猶吐五色云,高若百尺檣。
世人文章休目迷,我辨毛質皆山雞,不然何以饑鹓苦饑汝苦肥?
披拂春風散曉霜,從來仁者敢誰當。戢戈自我人人悅,買犢歸田處處忙。增灶不勞虞詡計,鏖兵真笑紀明狂。大書刻石憑誰手,高揭乾坤鎮此方。
仁作春風義作霜,滔天巨寇等閒當。也知疥癩終無害,何用兵戈更許忙。一紙飛書存大信,幾人投死敢為狂。古為心戰如公得,誰羨先鋒取勝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