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同人邀游龍門寺用少陵藍田崔氏莊韻 其六
湖山一望水云寬,暫割新愁接舊歡。
狂客不衫還不履,奇峰如笏更如冠。
乍聞鷲嶺傳清梵,直上龍門接廣寒。
歸去來兮明月路,滿頭菊影笑相看。
湖山一望水云寬,暫割新愁接舊歡。
狂客不衫還不履,奇峰如笏更如冠。
乍聞鷲嶺傳清梵,直上龍門接廣寒。
歸去來兮明月路,滿頭菊影笑相看。
一眼望去,湖光山色與水云相連,顯得格外開闊,我暫時拋開新添的愁緒,重拾舊日的歡樂。我如狂放之人,不穿長衫不穿鞋履,那奇形怪狀的山峰,有的像朝笏,有的像帽子。忽然聽到鷲嶺傳來清幽的梵音,我徑直登上龍門,好似能觸摸到廣寒宮。在明月照耀的路上歸去,滿頭的菊花影子仿佛在笑著與我對視。
少陵:指杜甫,杜甫曾自稱少陵野老。
狂客:指不拘禮節、行為狂放的人。
不衫還不履:不穿長衫,不穿鞋,形容舉止不拘小節。
笏:古代大臣上朝時手持的狹長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
鷲嶺:即靈鷲山,在古印度,這里泛指佛教圣地。
清梵:指佛教誦經的聲音。
廣寒:即廣寒宮,傳說中月亮上的宮殿。
歸去來兮:出自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表示回家之意。
此詩標題提及“九日”,即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古人有在這一天登高、賞菊等習俗。詩人與同人一同邀游龍門寺,可能當時社會環境相對穩定,詩人在節日出游,心情較為放松,便借景抒情創作了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詩人在重陽節出游時的愉悅心情。其突出特點是景色描寫生動,意象豐富,營造出獨特的意境。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展現了詩人在特定節日的生活情趣和文學創作能力。
只道琴弦隔,難從一曲彈。
何期天意許,得共水懷寬。
小雨添幽趣,長風動碧瀾。
遙知峰影活,不必近前看。
白首辭天,錦袍入里,離卻茫茫宦海。
碧嶺堪樵,滄波宜釣,更籬下、黃花可采。
麋鹿為群,鷺鷗作伴,林臥忽驚三載。
贏得身閑百不憂,萬事有、天公主宰。
君家古清友,
攜共阿咸游。
遠道隔千里,
別懷長九秋。
故交如夢覺,
往事若云浮。
最憶東園老,
相思成白頭。
寒餓添疏懶,
輕肥誤俊英。
人心爭水火,
造物劇孩嬰。
自在閒中睡,
倉皇紙上名。
分明眼前事,
聊復醉還醒。
野客相過坐馬韉,論談大半是農田。生慚弧矢為男子,老脫簪裳似散仙。錦卷新詞歌永日,茅檐小酌勝常年。癡因好佛蒙嗤誚,更敢誇張靈運前。
老去劬勞念轉深,一樽聊爾可曾斟。中年為拙辭宮錦,晚歲雖貧笑汞金。破被與兒眠似鐵,敗氈留客坐如箴。多情曲意加題品,錯比唐溪與晉林。
日言興學務,為國毓人才。
崇拜東西鄰,晉用求楚材。
少年歐、亞去,畢業歐、亞回。
盧梭、達爾文,矢口交相推。
興學已十年,人才安在哉?
但聞橫議黨,蚊聚便成雷!
他日誤天下,何人是禍胎!
松出高墻菊在盆,迷離光影鏡中存。
燈如星點渴圍坐,屋漏雨聲涼有痕。
泥飲何妨遭杜甫,山行幾欲叱王尊。
狂歌醉語沉沉夜,莫數生前白發根。
誰憐高冢臥麒麟,
閱歷風霜委棘榛。
回首十三陵下路,
兩排翁仲送行人。
忽聽千山起迅雷,送來溟雨滿霜臺。
萬竿銀竹參天發,滿院琪花簇地開。
坐見乾坤成草昩,俄驚滄海走塵埃。
大風不久驅云散,還挽晴光白日回。
十二月十五,石人相耳語。
梅開寒谷春,雪滴晴檐雨。
太分明,何所睹,南泉不打鹽官鼓。
十年故舊天涯遠,
一朵燈花夜半紅。
不是剡溪興欲盡,
月痕爭與雪痕同。
雞聲云集禮金仙
一搭袈裟淚獨漣
六載雪山馀業在
五家燈火極邊傳
疏星落落天將曙
宿霧重重日漸圓
自有瓣香人不識
萬年逢祝海東偏
想像泉臺事豈真,
來生未盡宿生因。
人間歡合隨流水,
得似雙枝歲歲新。
天道此中和,
江樓曙氣多。
浮云消海岱,
病眼對山河。
年老流光易,
春酣放口歌。
茅檐寒餓久,
愛爾數相過。
墨浪漫天滾,晴光一霎收。
潑空才見響,著地已成流。
只道堅能破,焉知觸便休。
雷神尚威力,曷勝草之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