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寄懷異上人
憶昔曾同慧遠游,東林幾度漫淹留。
鶴翻露滴松房冷,鹿過苔深竹院幽。
卓錫白云生澗底,步虛明月上峰頭。
卻從一別清宵話,已悟三生總是浮。
憶昔曾同慧遠游,東林幾度漫淹留。
鶴翻露滴松房冷,鹿過苔深竹院幽。
卓錫白云生澗底,步虛明月上峰頭。
卻從一別清宵話,已悟三生總是浮。
回憶往昔曾和異上人(如同慧遠一般的高僧)一同出游,在東林寺多次長久停留。仙鶴翻飛,露水從松枝滴落,僧房顯得寒冷;小鹿走過,青苔深厚,竹院格外清幽。你持著錫杖,白云從澗底生出;你誦經漫步,明月爬上峰頭。自從那次分別后,在清宵的交談中,我已領悟到三生世事皆如浮云般虛幻。
慧遠:東晉高僧,居廬山,結白蓮社。這里以慧遠比異上人。
東林:指東林寺,在廬山,為慧遠所建。漫淹留:長久停留。
卓錫:僧人出行持錫杖,住下時把錫杖直立在地,稱卓錫。
步虛:道士、僧人誦經禮贊時徐步繞行。這里指僧人在月下漫步誦經。
三生:佛教指前生、今生、來生。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詩人可能在與異上人分別后,回憶起往昔一同在東林寺的游歷,在感慨世事無常、人生虛幻的心境下創作此詩。當時佛教盛行,文人與僧人交往頻繁,這種文化背景也影響了詩人的創作。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友人的懷念和對人生的超脫感悟。其突出特點是寫景清幽,意境空靈,將回憶與感悟巧妙融合。在文學史上雖不算具有重大影響力的作品,但體現了當時文人與僧人交往的文化現象和對佛教思想的接受。
多媿當年未第間,卜居人外得清閑。
排聯花品曾非僭,愛惜苔錢不是慳。
秋閣詩情天淡淡,夕溪漁思月彎彎。
而今慚厚明朝祿,敢念藏愚莫買山。
南國山重疊,歸心向石門。
寄禪依鳥道,絕食過漁村。
楚雪黏瓶凍,江沙濺衲昏。
白云深隱處,枕上海濤翻。
閣鳳巢高拂彩霓,玉芝香雜武都泥。
十行漢札如絲出,六幕堯天倚杵低。
露井冰銷垂素綆,仙莖日轉射璇題。
赫蹄云落知誰見,余力何妨頌碧雞。
畫舸西風五兩斜,淮淝將命去程賖。
衣纓黃閣相君后,門巷青春學士家。
驛路新袍欺草色,公筵大白醉榴花。
謝庭蘭玉多才思,休澣裁詩對客夸。
磊磊澗中石,成形本一拳。
墨池遺號古,筆陣用功偏。
得在燕臺側,采從昆岫巔。
剖非藏趙璧,煉合補媧天。
偶自他山上,來參絳帳前。
光榮登玉案,揮灑助花牋。
注水蟾蜍滴,題詩玳瑁筵。
如何班定遠,發憤便輕捐。
小隱瓊臺布水邊,獨披金誥味重玄。
晨鳧化舄趨軒室,秋鷺翻濤逐楚船。
養鶴七年知善舞,種芝三秀舊成田。
飇輪不駐勞宸眷,犀管裁章與世傳。
夢蘭前事悔成占,卻羨歸飛拂畫簷。
錦瑟驚弦愁別鶴,星機促杼怨新縑。
舞腰罷試收紈袖,博齒慵開委玉奩。
幾夕離魂自無寐,楚天云斷見涼蟾。
舒女清泉滿,黃姑別渚通。
巴天迷峽雨,楚澤映江楓。
思逐鮫絲亂,香愁翠被空。
灑從瓊蕋露,吹任石尤風。
怨淚連疏竹,私書托過鴻。
雙魚應共戯,休問葉西東。
東吳舊寺寄巖隈,駐錫神州久未回。
琴曲誰知流水意,詩篇自占碧云才。
廬峰已結白蓮社,鄴下暫尋銅雀臺。
仙殿主人偏好事,春風鈴閣且徘徊。
月魄生宵暈,風烏送晚涼。
飛蠅隨鏤管,浮蟻溢清觴。
負郭春耕廢,鈞天曉夢長。
玉籖聲未斷,落宿半宮墻。
東甌別業寄秋云,平昔題橋墨尚存。
故郡曾登太守榻,上都頻掃相君門。
揮毫月殿香盈袖,錫?星津酒滿樽。
歸去吏民如問我,五年書命紫薇垣。
武夷歸路苦迢遙,延閣官曹正寂寥。
彩鳳銜書俄錫命,黃金刻印便懸腰。
紫微署近時當制,建禮門深日趁朝。
咫尺天顏曾賜對,熒煌臺座得為僚。
鬼神清問憂前席,松柏深情見后凋。
一曲陽春特相寄,慚將木李報瓊瑤。
吳會商功利,蓬丘輟史臣。
同僚供祖帳,屬郡望行塵。
富國催流馬,編年廢獲麟。
櫜鞬二千石,襦袴幾州人。
名姓丹臺籍,封疆析木津。
片言空犴獄,密啟到鉤陳。
且運方船粟,初嘗千里莼。
江山助詩思,新詠掩汀蘋。
前檻瓊鉤掛,深房斗帳褰。
梨花飛白雪,蕙草吐青煙。
彩鳳依珠樹,神龍護玉蓮。
驚禽時格磔,戯蝶自翩翾。
度繡金針澁,迷鉤畫蠟煎。
怨眉顰翠羽,危涕迸朱弦。
遠信三年字,空庭尺五天。
行云愁夢徹,初日妒妝妍。
織為回文亂,鬟非墮馬偏。
風車來未定,月杵望長懸。
寶鑒腸空斷,銀潢眼欲穿。
曾波自東注,微意若為傳。
古院無僧住,荒涼樹石閑。
停污寒甃缺,廢汲遠泉慳。
雨漲蛙疑聚,宵晴月自還。
因尋成獨感,吟繞見衰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