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僧正慈化大師挽詞 其三
伏枕時無幾,臨分若故常。
寸心能烱烱,去路豈茫茫。
車馬門猶盛,芝蘭室更香。
獨馀庭下竹,冷韻起悲涼。
伏枕時無幾,臨分若故常。
寸心能烱烱,去路豈茫茫。
車馬門猶盛,芝蘭室更香。
獨馀庭下竹,冷韻起悲涼。
大師臥病在床時日不多,臨終時卻像平常一樣從容。心中一片光明澄澈,未來的歸處也并不迷茫。前來吊唁的車馬依然眾多,大師的居所也因他的品德而愈發芬芳。唯獨剩下庭院中的竹子,散發著清冷的韻味,讓人頓生悲涼之感。
伏枕:臥病在床。
臨分:臨終。
烱烱:明亮的樣子,形容心地光明。
芝蘭:比喻美好的品德或有美好品德的人。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從詩的內容推測,應是在都僧正慈化大師去世后,詩人前往吊唁時所作。當時佛教在社會有一定影響力,大師可能在當地僧眾和信眾中聲望頗高,其離世引發眾人哀悼。
這首詩主旨是哀悼都僧正慈化大師。突出特點是通過描寫大師臨終的狀態和吊唁場景,展現其品德和聲望,借景抒情增添哀傷。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體現了當時人們對高僧的敬重和情感表達。
國艷妝成總一般,月娥霜女不相干。春閨有恨須招伴,夜帳無夫并怯寒。誰道皇英沈水去,好教劉阮憑闌看。陽臺云雨如俱解,妒寵爭妍有萬端。
越艷吳姿總一般,嬌鶯之外孰相干。雖同交甫江邊見,不似劉郎洞里看。未必解爭春帝寵,卻應同笑月娥寒。阿誰能伴詩人醉,不惜紅綃與萬端。
香霧曉垂簾幕,
幽禽春弄笙簧。
誰料貧無一物,
邇來富敵君王。
皓魄起東溟,照我雙白兔。
玉衡燦已陳,金精濯寒素。
此物安足希,如人多所務。
深藏善營窟,陰狡計潛布。
跧伏忽?猭,東走復西顧。
介雉何斑斑,觸?寧不誤。
喜榮華正好,恨無常又到,眼睜睜把萬事全拋,蕩悠悠芳魂銷耗。
望家鄉路遠山高。
故向爹娘夢里相尋告:兒命已入黃泉,天倫呵,須要退步抽身早!
神靜物不攖,
神動心以靡。
不復知其他,
禪元但測此。
團圓樣小,軟薄綃嬌,對剪淡紅雙片。貼合渾無縫,想花后、巧度金針繡線。穿絲自向花陰系,未襯到、裙腰溫軟。緘小口、牢收密束,略放春風吹綻。
韶華只容一點。恨安詩太窄、藏香忒淺。掛得輕勻處,也曾惹、帶醉楊妃捻扁。倚欄獨自無心佩,佩不了、羅囊幾串。須滿貯、故園春色,寄與天涯人看。
臘祭精嚴古院幽,
鄰房不敢對茶甌。
何時芒履扶筇竹,
度嶺相尋溪岸頭。
山東董樵忽見訪,入門手持方竹杖。我亦生平屠狗人,對此蒼然屹相向。
董樵董樵真吾徒,胸中豪氣無時無。談兵肯事東諸侯,作騷直學屈大夫。翻然南下浮東吳,亦復窈窕尋仙都。廣陵城外秋風冽,黃須半作猥毛磔。
喚我同登大酒樓,此竹由來為予說。今年三月游金華,丹梯紺壁凌朱霞。采芝偶入烏傷地,看竹閑過衛鑠家。此竹檀欒不易得,愛之拍手徒咨嗟。倪家女子非恒流,知有人間韓伯休。斸來恰贈一竿竹,伴我名山禽向游。
我聞此言揮百杯,醉余不合成悲哀。瀟湘斑竹竟誰在,九疑荒冢生蒼苔。況聞官軍大戰勝,今年邛杖西南來。方圓枘鑿不相入,爾持此杖胡為哉?
勸君攜歸玉女盆前住,不爾此杖驍騰作龍去。
連日開倉日未中,
紛紛戶口散來公。
竹寮花宅周中外,
虎井猿坑計始終。
貸金不愁園吏粟,
回帆齊拜水仙宮。
最憐從事偕施沈,
一樣焦勞夙夜同。
自入秋來日日晴,看花看月每同行。一夜六街風雨惡,莫言天不解離情。
早涼沖曉入紗帷,聽雨聽風睡起遲。街西咫尺不相見,卻似河梁別后時。
何處飛來鸑鷟峰,
層崖嵂崒散芙蓉。
煙迷萬象開禪室,
風落千巖響梵鐘。
金鎖跡荒潭水靜,
玉環情斷洞云重。
遙思帝子登高處,
猶向丹函覓舊封。
溫公五畝宅,汝亦屢經過。
喬木今何在,吾生可奈何。
雀羅原見慣,葛帔亦人情。
白發何村叟,能呼小子名。
□□□□□□□,拂塵猶認壁間題。
于何林叟自拾□,卻遣□□□□□。
白也新詩追鮑庾,遷之自敘本重黎。
不知□□□□□,□在牛欄更向西。
早憐盲俗須人紀,
手挽頹流作世師。
此意震奇天所忌,
江山搖落悵歸遲。
終身吾欲韓公望,
盛德深慚叔度知。
一嘆推書重惘念,
斗杓默默夜何其。
老衲石林跡,
詩禪直到今。
亂泉雙澗落,
修竹四山陰。
出世消塵劫,
頻過長道心。
同儕多勝概,
吾獨悵幽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