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兄將歸志別
不如歸去子規魂,啼到家山第幾村。
天各一方分弟妹,地無半畝與兒孫。
薄游滋味如嘗酒,垂老光陰合閉門。
只是我今愁獨寐,干章風雨樹黃昏。
不如歸去子規魂,啼到家山第幾村。
天各一方分弟妹,地無半畝與兒孫。
薄游滋味如嘗酒,垂老光陰合閉門。
只是我今愁獨寐,干章風雨樹黃昏。
不如歸去,那是子規鳥的悲魂,不知它啼叫著能到家鄉第幾村。兄弟姐妹們天各一方分離,沒有半畝土地留給兒孫。短暫出游的滋味就像嘗酒,到了垂暮之年本應閉門不出。只是如今我憂愁地獨自入眠,黃昏時千萬棵樹在風雨中搖曳。
子規:杜鵑鳥,其叫聲似“不如歸去”。
薄游:短期的游歷。
垂老:臨近老年。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但從詩中可推測,當時詩人可能處于年老階段,兄弟即將分別,自身生活不如意,沒有財產留給后代,從而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抒發兄弟分別的愁緒和年老的無奈。其特點是情感真摯,以景襯情。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展現了普通文人在生活困境中的情感表達。
金珠約臂近笄年,秋月嫦娥漢浦仙。
云發膩垂香挅妥,黛眉愁入翠連娟。
花庭避客鳴環珮,鳳閣持杯泥管弦。
聞道彩鶯三十六,一雙雙映碧池蓮。
比來降誕為官家,堪笑群胡贊佛牙。
手軟阿師持磬鈸,面甜童子執幡花。
縱饒黎庶無知識,不可公王盡信邪。
捧擁一函枯骨立,如何延得壽無涯。
(以上《鑒誡錄》六《旌論衡》)。
動業伊周亞,經綸楚漢前。
有才真命世,無地與中天。
大統《春秋》意,謄章《說命篇》。
吾家子房后,千載英賢。
片云飛暮雨,瀟灑小亭閑。
細響疎蕪里,目涼坐臥間。
已深池際水,更綠枕前山。
未敢勞車馬,柴扉且閉關。
不用論京口,先須問石頭。
虎山終自伏,帶水漫長游。
青蓋曾彰讖,黃奴肯識羞。
分明前[鑒](監)在,剛地弄戈矛。
口是禍之門,舌是斬身刀。
閉口深藏舌,安身處處牢。
磨盡石嶺墨,潯陽釣赤魚。
靄峰尖似筆,堪畫不堪書。
家中漸漸貧,良由慵懶婦。
長頭愛床坐,飽吃沒娑肚。
頻年懃生兒,不肯收家具。
飲酒五夫敵,不解縫衫袴。
(“不解”,斯五六四一卷作“不能”。)
事當好衣裳,得便走出去。
不要男為伴,心里恒攀慕。
東家能湼舌,西家好合[鬭]。
兩家既不和,角眼相蛆姡。
別覓好時對,趁卻莫交住。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張翰深心怕禍機,不緣莼脆與鱸肥。
如何狗世浮沉去,可要拋官獨自歸?
風度野煙侵醉帽,雨來秋浪濺吟衣。
無人好尚無人責,吟嘯低頭又掩扉。(《百城煙水》四《吳江》)。
功業已標征北賦,威名初建鎮南碑。
終知不朽齊銅柱,況是儒宗綴色絲。(原注:碑,今度支裴仆射撰詞。)
梁苑城西蘸水頭,玉鞭公子醉風流。
幾多紅粉低鬟恨,一部清商駐拍留。
王事有程須仃仃,客身如夢正悠悠。
洛陽浸畔逢神女,莫墜金樓醉石榴。
石筍如卓筆,縣之山之巔。
誰為不平者,與之書青天。
青蛇煉影月(一作“就自”)徘徊,
夜靜云間尚未(一作“開向此”)來。
應是有人新換骨,
暫留蹤跡到天臺。
天壇高百尺,只在翠微間。
碧蘚遺蹤古,青松白日閑。
丹成人已化,云去鶴應還。
時有吹簫客,月明來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