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雜詩十四首 其十一 開先寺后有讀書臺。杜甫詩云:“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蘇軾詩亦云:“匡山頭白好歸來”。余登斯臺,有感其言,因為此詩。余所謂“歸來”與杜蘇所云不同也
殘陽明滅讀書臺,
萬樹鵑聲次第催。
占得匡山一片石,
未妨頭白不歸來。
殘陽明滅讀書臺,
萬樹鵑聲次第催。
占得匡山一片石,
未妨頭白不歸來。
夕陽的余暉在讀書臺上忽明忽暗,千萬棵樹上杜鵑鳥的啼鳴聲依次傳來,仿佛在催促著什么。我能擁有廬山的一方山石,即便頭發花白也不妨礙我不必像杜甫、蘇軾所說的那樣一定要歸來。
殘陽:快要落山的太陽。
明滅:忽明忽暗。
次第:依次。
占得:擁有。
匡山:即廬山。
詩人登上廬山開先寺后的讀書臺,聯想到杜甫和蘇軾關于“匡山頭白好歸來”的詩句,由此產生了不同于他們的感悟,從而創作了這首詩。當時詩人身處廬山,可能在游歷過程中對廬山的山水有了深刻的喜愛和眷戀之情。
這首詩主旨在于表達詩人對廬山的獨特情感,不同于前人對“歸來”的理解。其突出特點是借景抒情,語言質樸。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具有重大影響,但展現了詩人個人的情感和思考。
人生憂患間,非病即驚老。
神意固有馀,形骸難久好。
白日去堂堂,悲嘆跡如掃。
赴此百年期,終須一日保。
作繭抽香半未齊,
秋來不上玉人機。
露寒三徑西風勁,
留得團花待白衣。
未了物何我,
了了我一物。
道人活潑心,
一片西窗綠。
急雨吹喬木,孤燈瞑小軒。
神傷徒隱幾,夢極不招魂。
老淚悲朝雉,摧腸怯夜猿。
舊惟眸子亮,一月遂全昏。
兀地心頭似火。愁坐。
此后不思郎。思郎空自斷人腸。
傷摩傷。傷摩傷。
太宰銓衡正,留都參贊尊。
不求同世俗,寧退樂田園。
身到東山穩,名依北斗存。
龍灣流水急,清烈應高門。
君行路非一,君心千百岐。
檐前垂蟢子,空費腹中絲。
漸熄烽煙漸息戈,
艱難一戰十年多。
揮旌北返功成日,
誰料將軍鬢已皤。
追隨魯叟已徒然,
應再讀書三十年。
忽遇多情吳季札,
徐君未死劍先懸。
人心與草不相同,
安有樹萱憂自釋。
若言憂及此能忘,
乃是人心為物易。
二十年前已定交,而今鵬鴳各逍遙。但能賈傅親前席,何必蕭生意本朝。直節羨君如指佞,孤根憐我異凌霄。莫將富貴移平昔,彼此清心發半凋。吳門歉歲減繁華,蕭索專城未足誇。柳色向秋迎使館,水聲終夜救田車。丘山在負思朝寄,毫發經心愧道家。不似桐廬人事少,子陵臺畔樂無涯。
支提門下,五日一參。
我才合掌,汝便和南。
龍象蹴蹋,非驢所堪。
山晚江寒春雨疏,
比來消息定何如。
竹輿行倦異鄉縣,
賴得金樓引睡書。
霜風驚草木,葉落還歸根。
流水赴大壑,不復顧其源。
此自何得喪,百慮煎精魂。
悠游可卒歲,世事難具論。
南雪轉東風,千門四望同。
愛穿珠箔透,愁點玉階融。
竹覆玲瓏葉,梅殘綽約叢。
夕窗還映白,蠟炬更添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