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湖州康半刺
吳興舊事足弦歌,爭比康侯義問多。
地盡鄣西開化日,天移閩海作恩波。
千載相傳佐郡難,潁川聲績起河南。
冰壺映徹無涯際,人擬苕溪夜月看。
兩岐麥秀稻花秋,打鴨船隨問俗舟。
何事兒童迎竹馬,至今惟說郭并州。
口碑無日可銷沉,峴首山高霅水深。
笑殺襄陽鄒從事,秪將姓字寄登臨。
吳興舊事足弦歌,爭比康侯義問多。
地盡鄣西開化日,天移閩海作恩波。
千載相傳佐郡難,潁川聲績起河南。
冰壺映徹無涯際,人擬苕溪夜月看。
兩岐麥秀稻花秋,打鴨船隨問俗舟。
何事兒童迎竹馬,至今惟說郭并州。
口碑無日可銷沉,峴首山高霅水深。
笑殺襄陽鄒從事,秪將姓字寄登臨。
吳興過去的歲月里滿是禮樂歡歌,卻怎比得康侯您的美譽如此之多。您的治理讓鄣郡西部全面開化,仿佛將閩海的恩澤也移至此處。千年以來輔佐郡守實屬不易,您的政績堪比潁川太守起于河南。您的清廉如冰壺般澄澈無邊,人們將您比作苕溪夜月般高潔。麥浪起伏稻花飄香的秋日,探訪民情的船只隨打鴨船而行。為何兒童手持竹馬相迎?至今仍在傳頌郭并州的善政。百姓的贊譽從未消散,如峴首山高霅水深長。可笑襄陽的鄒從事,只將姓名留于登臨題刻。
半刺:古代州郡長官的屬吏,此處指通判。
弦歌:原指禮樂教化,此處代指地方的太平景象。
義問:美好的聲譽,典出《詩經·大雅·文王有聲》。
鄣西:鄣郡西部,鄣郡為古郡名,轄今浙江、安徽部分地區。
閩海:指福建沿海地區,此處代指朝廷的恩澤。
冰壺:比喻清廉高潔,典出鮑照《白頭吟》“清如玉壺冰”。
苕溪:流經湖州的主要河流,為當地地標。
兩岐麥秀:麥子一莖兩穗,古代視為祥瑞,象征豐收。
竹馬:兒童騎竹為馬歡迎官員,典出《后漢書·郭伋傳》,代指官員得民心。
郭并州:指東漢郭伋,曾任并州牧,以善政聞名,百姓感其德。
峴首山:在襄陽,西晉羊祜曾登此山,死后百姓立碑紀念,稱“墮淚碑”。
霅水:湖州境內河流,與苕溪并稱“苕霅”。
鄒從事:指西晉鄒湛,曾任羊祜從事中郎,參與峴山游賞,此處借指僅留虛名之人。
此詩為贈湖州康姓通判(半刺)而作,具體創作時間未詳。當是康某在任期間,詩人為表彰其治理成效、清廉聲譽及百姓愛戴而作,反映了宋代地方官員受民贊譽的社會背景。
全詩圍繞“贈”字展開,從歷史對比、政績成效、清廉品格、百姓愛戴等角度,全面贊頌康半刺的卓越治績與高潔品行,語言凝練,用典精當,是一首典型的頌官德、彰民譽的酬贈詩作。
淡煙輕靄濛濛,望中乍歇凝晴晝。才驚一霎催花,還又隨風過了。清帶梨梢,暈含桃臉,添春多少。向海棠點點,香紅染遍,分明是、胭脂透。
無奈芳心滴碎,阻游人、踏青攜手。檐頭線斷,空中絲亂,才晴卻又。簾幕閑垂處,輕風送、一番寒峭。正留君不住,瀟瀟更下黃昏后。
重九已過五日強,菊花消息在茅堂。
江山此處無兵馬,紅紫階前正艷陽。
甲子差年皆慶歷,永和一會盡清狂。
籬邊不惜分攜去,借得寒镵木柄長。
風景新亭似昔年,諸君努力好扶顛。
死生夸父能忘日?行止騶人本任天。
一諾敢渝嵇呂駕,九原猶夢祖劉鞭。
懸知相見翻成愴,歷歷開元在眼前。
白首江湖作散人,忽投漠北遠羈身。
鋃鐺夜動天常黯,魑魅朝游地不春。
拊缶幾曾歌頃豆,因風空自憶秋莼。
江南若有招魂所,為告巫咸上玉晨。
六典未新周禮樂,三河正想漢官儀。
平生作計非溫飽,可但區區詫郤枝。
石壁翻江勢動搖,荻花蘆葉正蕭蕭。
青山有意摹三鳧,白浪無情送六朝。
帆影不分京口樹,鐘聲如答海門潮。
雄心慢擊中流楫,且看魚龍出沒驕。
多情太甚,直上云霄,為姮娥補恨。瓊樓玉宇,誰道是、八萬二千斤運。合成七寶,便竟夜、珠光休吝。一霎時、枘鑿無痕,只見圓靈相近。
別離漫悵,算幾度團圞,堪解幽悶。彌縫缺陷,細揣著、霧鬢風鬟余韻。吳剛老矣,對桂樹、落花成陣。道爾時、西北天傾,煉石早傳心印。
皆有前緣志自通,大云山下偶相逢。春來拿得龍雙角,走下昆崙第一峰。
相見參來道已通,五城曾拆紫芝封。自從龍虎歸根后,花簇云攢白玉峰。
袖中自有青龍劍,世上誰無白虎經。秘訣未嘗留一字,不勞終日誦黃庭。
塵中自適能無我,方外相知喜有君。靜看古今搔首處,五湖風月萬山云。
合眼是舊歲,開眼是新年。
新舊交參處,分明在目前。
梅花香噴雪,楊柳冷含煙。
年頭佛法無多子,一句單提妙不傳。
紅日照開銀世界,春風織出錦山川。
颯颯乾坤,簾前暮雨西風透。
秋潮如溜。鐵騎聲還驟。
腹轉車輪,綠鬢原依舊。
君知否。一分重九。消得人兒瘦。
比閭萬戶上燈初,賣醉南明舊酒爐。聞道新栽云錦似,花溪重訪諸苗居。
漏天不放十分晴,護得牂牁積翠青。幾驛西南芳草路,黔陵山上數旗亭。
古杭名勝擅東城,
況傍皋園水木清。
記取春暉無限在,
鶯花三月自關情。
五花似玉麒麟骨,八尺如龍騕裊身。千金臺上求非易,萬馬群中認未真。
爾夢仙人海上行,蓬萊清淺不勝情。金門再見東方朔,笑指蟠桃花更生。
竹影參差臨斷岸,
花陰歷寂浸清流。
游人難到闌干角,
盡日垂楊蓋御舟。
三疊湖頭入帝畿,十年鳥背日光飛。
四方聲價歸明水,一代賢奸托布衣。
良夜劇談紅燭跋,名園曉色牡丹旂。
不知后會期何日,老淚縱橫未肯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