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磯望江
石壁翻江勢動搖,荻花蘆葉正蕭蕭。
青山有意摹三鳧,白浪無情送六朝。
帆影不分京口樹,鐘聲如答海門潮。
雄心慢擊中流楫,且看魚龍出沒驕。
石壁翻江勢動搖,荻花蘆葉正蕭蕭。
青山有意摹三鳧,白浪無情送六朝。
帆影不分京口樹,鐘聲如答海門潮。
雄心慢擊中流楫,且看魚龍出沒驕。
江邊石壁似要被翻騰的江水撼動,荻花和蘆葉在秋風中蕭蕭作響。青山仿佛有意模仿三鳧山的樣子,白浪卻無情地送走了六朝的繁華。江面上帆影與京口的樹木混在一起難以分辨,鐘聲好像在回應海門的潮水。莫要再徒然地像祖逖那樣擊楫中流抒發雄心了,暫且看看江里魚龍出沒的壯觀景象吧。
燕子磯:在江蘇南京市東北觀音山上,突出江中,三面懸絕,宛如飛燕,故名。
荻花:多年生草本植物,形狀像蘆葦,秋天開紫花。
三鳧:山名,具體所指待考,可能是當地一座有特色的山。
京口:今江蘇鎮江。
海門:指長江入海口。
中流楫:東晉祖逖渡江北伐,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后以“中流擊楫”比喻立志奮發圖強。
具體創作時間不詳。詩人站在燕子磯上眺望長江,面對眼前雄渾的自然景象和歷史遺跡,有感于朝代的興衰更迭,從而寫下此詩,可能當時詩人胸懷壯志卻難以實現。
這首詩主旨在于感慨歷史興亡和抒發個人情懷。其突出特點是將自然景觀與歷史變遷相結合,氣勢雄渾。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是廣為人知的名篇,但展現了詩人對歷史和人生的思考。
云深渾不記東西,
往往垂蘿手欲提。
一面好山煙壟淡,
幾家修竹土墻低。
林間過馬披空翠,
寺里留人飯白齏。
七度筍輿奇石下,
剛攜繡管為僧題。
久矣龐公懶入城,偶逢節序尚牽情。
盛鴟夷酒出行樂,鑄裊蹄金難買晴。
不與賢豪競華轂,且隨兒女看優棚。
老儒更為明時喜,聞說西南黑祲清。
一榻了窮冬,
吾生喜易供。
盡教人笑拙,
最苦客妨慵。
無寐閒敧枕,
忘言醉倚筇。
可憐猿與鶴,
歲晚肯相從。
山居好,山居好,斸月鋤云種瑤草。
泠泠碧澗響寒泉,蔌蔌落花風自掃。
玉驄嘶過垂楊陌,停鞭卻系朱樓側。和笑出門迎,嫩霞雙臉明。
粟鈿金夾膝,帶綰迦陵翼。燈燼瑣窗寒,酒醒更漏殘。
垂楊涴地西方刷。鬢亸云松釵燕滑。紅蠶久寫損香毫,金雁慵調拋義甲。
紙屏誰畫春江鴨。修竹桃花兩摩戛。芳蘭氣息自甜和,不似姮娥紅桂辣。
水田碧氣溢四圍,白鳥得意雙雙飛。
我今驅車渡淮水,風物頓觸江南思。
丁戊之災一何酷,天公幸錫年來熟。
豬雞肥大稻頭粗,黃茅矮屋兒呱呱。
片云挾雨火急行,南村忽陰北村晴。
百里外見黽阨山,峰尖正與吾眉平。
沙石犖確路紆仄,投驛停車日已匿。
仆夫爭餅饑火煎,驅蚊馬糞燒青煙。
詞賦場中最老師
都門友教遍諸旗
滿洲弟子公卿輩
一一參貂獻不遲
一官何事獨求歸,
應為迷途覺者稀。
此日王門裾不曳,
漫將玉佩換荷衣。
劍浦昔名族,
湘川今世家。
簪纓方赫奕,
里巷正光華。
豈意有馀慶,
翻成不足嗟。
哀哉天道遠,
福祿一何差。
郁密森沉師子住
野干狐狗難逃駐
橫吞碧漢體堂堂
無位真人何處去
驄馬出東郊,緣溪剪草茅。地分閩越界,天在夏秋交。古洞鳴泉籟,晴煙隱樹梢。納涼無此勝,吾欲結新巢。
遠水來青障,橫橋鎖綠流。芳溪循曲徑,危石立高邱。為避無窮暑,欣逢物外秋。華胥仙界在,那更問三洲。
洞外似沃焦,洞里忽水消。六月不知暑,八風常自調。塵避庾公扇,泉分巢父瓢。隔山叢桂在,何處隱堪招。
古寺嗟零落,云巖羨寂寥。有峰如卓筆,入洞似乘軺。景勝詩偏壯,風多酒易銷。不知東道主,還肯再招邀。
佳人相照冶城游,
桃李風光占上頭。
橫笛玉簫更凄咽,
詩成江令不勝愁。
畫舫輕搖風外櫓。帶雨聲微,乍似新鶯語。午夢遙隨江燕去。醒來尚繞青楓浦。
羈游枉卻流年度。故國桃花,落盡長松塢。載酒何人來扣戶。殘紅踏遍亭前土。
本子流傳自柳榮,
著行線綵斗鮮明。
似從傀儡家傳出,
又說熙河帥教成。
邊地烽煙差向里,
中州燈火尚承平。
何嘗夜奪昆崙隘,
真為君王奏凱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