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張侍郎歸省
時時去弄老萊衣,
也似何蕃歲一歸。
相送江頭無一語,
寸心遙與白云飛。
時時去弄老萊衣,
也似何蕃歲一歸。
相送江頭無一語,
寸心遙與白云飛。
你時常像老萊子一樣穿著彩衣逗父母開心,又如同何蕃每年按時回家省親。在江邊送你時我默默無語,一顆心卻隨著白云遠遠飛向你的歸程。
老萊衣:用老萊子娛親典故。老萊子,春秋隱士,年七十仍穿彩衣作小兒狀以取悅父母,后指孝養父母。
何蕃:唐代太學生,居太學二十年,每年回家省親一次,以孝聞名。
寸心:指心,古人認為心為方寸之地,故稱。
江頭:江邊。
此詩為作者送張侍郎歸鄉探望父母時所作。張侍郎歸省盡孝之舉觸發作者共鳴,故借歷史上的孝子典故表達贊許,同時在送別場景中抒發別情。
全詩通過老萊子、何蕃兩個孝道典故,贊美張侍郎歸省盡孝的美德;以‘江頭無語’‘心隨云飛’的場景描寫,含蓄傳遞送別深情,語言簡練而意蘊悠長。
無事何妨數命賓,一湖清境是西鄰。
栽花要與春為主,對酒瞋將目借人。
詩就彩牋斜卷玉,舞余花碗倒垂銀。
由來景物常無價,謾道錢多會有神。
煌煌世胄余,夫子非碌碌。由腹有詩書,所以能拔俗。
得官本河朔,瓜期未云促。扁舟下東南,逸興追鴻鵠。
遇勝即徜徉,風餐兼露宿。嗟余偶傾蓋,一笑外羈束。
杖策每過從,相攜訪山谷。春風披鮮榮,繡錯出林麓。
松門有時盡,幽興無斷續。崖轉聞鐘聲,林疏見華屋。
銜山余落景,歸路猶躑躅。誰云鄴下歡,往事不可復。
吾曹二三子,所樂亦云足。愿公紀新詩,一一能見錄。
船頭行北歸,囊篋有美玉。塵埃京洛人,示與洗心目。
朝尋白鵝山,夕次層巖曲。
中虛谷窈窕,一水流其腹。
澄渟注淵奫,冬夏不盈縮。
初疑有神物,毛骨森戚促。
魂驚不敢吐,發膩不敢沐。
跨梁怛臨深,矧敢濯余足。
聞昔宅秘怪,蒙鴻狀河瀆。
黃昏嘷猩鼯,正晝飛蝙蝠。
豚肩走巫覡,歌舞神所欲。
尋幽到其趾,精爽戒托宿。
張公熙寧初,曾是舒幽獨。
鐫題百許字,煥爛奪人目。
幾呵護守嚴,百魅不敢觸。
往往風雨夜,啾啾鬼神哭。
乃知正直士,所至即蒙福。
往時元次山,今日蔣穎叔。
或镵陽華銘,或刻舜祠錄。
與公成三人,萬代仰高躅。
因書巖石間,聊用美淇澳。
相望持節出盧龍,繼踵分符別紫宮。
汲黯雖嫌棄為郡,袁絲應憚久居中。
文章不見于時益,出處何知與子同。
紅藥萬株天下絕,謝公來肯醉薰風。
吾結草庵蔡溪側,四顧峰巒皆峭壁。
石門千仞鎖天津,來者欲登那措足。
住此庵中是何緣,不詩不頌亦不禪。
饑來苦菜和根煮,疊石為床困即眠。
日照諸峰陰羃羃,負暄孤坐情何適。
馴伏珍禽趁不飛,猨猱捫我衣中虱。
閑搘瘦筇六七尺,山行野步扶危力。
披云入草不辭勞,逢人打破修行窟。
或停松,或坐石,靜聽溪泉漱鳴玉。
源深洞邃來不休,聲聲奏盡無生曲。
雜羽流商誰辨的,五音六律徒敲擊。
有時乘興上高峰,大笑狂歌天地窄。
猨鳥投林已寂然,芭蕉過雨小樓前。
云依絕壁中間破,月自遙峰缺處圓。
照坐不須紅蠟炬,可人唯有蕙爐煙。
校讎御府圖書客,疇昔還同此夜禪。
牡丹猶自欲推先,傳語諸花莫恨偏。
淚眼始看金谷墜,指環尋伴玉簫圓。
此身那復思前事,半面猶應記往年。
畢竟得歸歸甚處,玉樓深在九重天。
水天清淺月昏黃,傳語諸花未要忙。
詞客盡應相識早,玉人誰有自然香。
祇承雨露尤消得,況乃冰霜已備嘗。
未用夜寒吹玉笛,切須丁囑與寧王。
五羊城郭一朝新,歸作黃扉侍從臣。
暫向天邊辭禁闥,更于江外福吾民。
錦衣上冢鄉山曉,熊軾頒條驛路春。
不待期年應報政,即看朝覲對嚴宸。
傳得真人性,長安久卜居。
噀成西蜀雨,換得右軍書。
酒散顛狂極,香消寂寞余。
更能盤礴畫,傳寫十分如。
無為豈不動,無念非刳心。
至人均道妙,與物相浮沉。
青銅一寸明,萬象了自分。
何須苦機械,擾擾亂沖襟。
晴窗馥煙篆,衣裓蒙余薰。
超然曠士懷,所得逾古今。
眾峰勢連環,萬疊不可窮。
香爐獨秀拔,佳氣常蔥蔥。
長風卷游霧,曉壁開曈眬。
招提出其下,樓觀排青紅。
宜哉謫仙子,愛此巢云松。
德地見圖牒,神機發杜棱。
寇圍炎甚火,壺飲冽于冰。
古邑桑田換,靈源鑒面澄。
如今風月夕,煮茗詫山僧。
萬匯乾坤里,誰何識道真。
喧卑憎末俗,燕默羨高人。
漏轉芙蓉永,香銷栢子頻。
他年揮玉麈,堂上挹芳塵。
世德層層外,年齡九九余。
浪傳千歲字,真記五車書。
帳冷閑金鴨,泉深暗玉魚。
前時傅巖像,今得幾分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