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者之孝二百四十首 其十八 南陔孝子
為養還相戒,
南陔昔有詩。
都緣這個意,
焉用補亡為。
為養還相戒,
南陔昔有詩。
都緣這個意,
焉用補亡為。
為了奉養雙親相互告誡,《南陔》從前就有詩篇流傳。都是因為這種奉養雙親的心意,哪里用得著去作補亡詩呢。
養:奉養,指贍養父母。
南陔:《詩經·小雅》篇名,有目無詩。
補亡:指晉束晳作《補亡詩》六首,以補《詩經·小雅》中“有其義而亡其辭”的六篇,其中包括《南陔》。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在古代,孝道是社會所倡導的重要道德準則,詩人可能有感于當時人們對孝道的認知和實踐,借《南陔》這一典故來強調孝養雙親心意的重要性。
這首詩主旨明確,強調孝道的核心在于心意,而非形式。它以《南陔》為切入點,簡潔有力地表達了對孝道的看法,在弘揚傳統孝文化方面有一定意義。
報國無才意卻虔,
頭銜此日戴青天。
枕戈未遂澄清愿,
拜命真慚魯仲連。
平生山水趣,兼之云物情。
有客貌魯儒,規予毋外營。
文質不相宣,茫昧求至誠。
詎知掇秋實,所植從春英。
玉洞有神龍,蜿蜒無留行。
鯤島詩壇孰啟先,浪吟佳會集群賢。南豐已逝東坡死,又向秋風哭謫仙!
曾參軍府慕西平,鄴架縱橫擁百城。戎馬書生空遠志,記功無福待來生。
豈真薄命是文人,別鶴離鶯獨愴神。今日情根應劃盡,拈花微笑悟前因。
一代知交蘇玉局,屏山崇抖當眉山。他年化鶴歸來后,落葉西風失故關。
城外高山接太行,春深墓草散牛羊。
禁煙節自多風雨,旌善田誰種稻粱。
十載君臣同牧圉,一身泉石中膏肓。
晉祠流水清如玉,洗出幽巖數點蒼。
即今誰擅書丹手,
茹筆先求古法難。
能令當前迷色相,
流傳惡札到人間。
境以居人重,情因遇故深。
酌泉偏愛淡,看竹共分陰。
草木山中歷,桑麻世外心。
閑吟忘永夜,明月照披襟。
童山寂歷,有神仙窟宅。鬼斧何年巨靈劈。
呀然開辟處、天壤中寬,深無極,直下鴻濛千尺。
炬光迷近遠,線縷縈盤,側廠飛梁度空碧。
出鳥道枝撐,迎面崢嶸,愁顛墜、低頭踞蹐。
問丹灶、玉堂白云封,只怪石嵯峨,張公遺跡。
風流青帝欲回春,先遣玉妃清路塵。過眼被渠偷筆寫,雖忙猶得九分真。
竹籬茅舍養吾清,正恐人間識姓名。毛穎傳神偶相似,爭先快睹輒傾城。
蒼生千里望云霓,
何事英雄去路迷。
見說九重新有夢,
濟川人在此巖西。
長林棲息自安如,
謾勸閒人挈酒壺。
世治有誰從醉隱,
徒勞健吻汝知無。
君如買宅皋亭住,須種梅花三百樹。
樹里茅堂樹外橋,杖策寒香襲衣屨。
春殘葉大轉陰濃,雨過苔黏更盤互。
鄰叟來傳補竹方,幽禽喚與尋山路。
煙鐘際暝答村春,漁火沿流破溪霧。
眼前好景畫難真,身外良圖計非誤。
瓜皮艇小載琴來,相訪柴門月初吐。
墻角紅葵一丈開,鵓鳩聲斷雨聲來。雨鳴竹屋詩新就,日度花磚夢恰回。
露蔓蝸行經午濕,風枝蟬語近秋哀。虛游軒里涼如水,自玩春秋著玉杯。
百年何處好懷開,憶在揚州幾醉來。落日放船穿柳過,微風欹帽看花回。
即今盡減尊前興,憶舊寧堪笛里哀。一笑廣寒宮飯窄,論文那得酒盈杯。
風馳電掣勢尤雄,古壁云生咫尺中。千古丹青見靈活,堪稱妙筆奪天工。
深山虎嘯竹生風,炯炯雙瞳照幅中。只為咆哮聲不聞,猶難逸筆補天工。
噞喁本是化龍身,眼似明珠金作鱗。一夜長風吹浪起,禹門飛躍不迷津。
老干凌云翠蓋濃,風霜不損一株松。清陰郁郁棲雙鶴,時作龍吟傲徑東。
一尉千官底,公無勢位分。
門墻時與進,道義得親熏。
去矣難留佩,時哉盍致君。
南風秣陵路,征旆卷行云。
馳驅孤負薜蘿身,越境先從此間津。
地界長河筑高岸,天留殘月送行人。
中途改駕無鞍馬,旅館加餐得錦鱗。
曾約連床攄別緒,陟岡知否雁來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