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李朝散游洞山二首 其二
僧老經時不出山,法堂延客未曾關。
心開寶月嬋娟處,身寄浮云出沒間。
休夏巾瓶誰與共,迎秋水石不勝閑。
近來寄我《金剛》頌,欲指胸中無所還。
僧老經時不出山,法堂延客未曾關。
心開寶月嬋娟處,身寄浮云出沒間。
休夏巾瓶誰與共,迎秋水石不勝閑。
近來寄我《金剛》頌,欲指胸中無所還。
老和尚很久沒有出山,佛堂待客的門一直敞開。內心如明月般澄明美好,身形似浮云漂泊無定。結夏修行時誰與他共執巾瓶?秋水山石更顯閑適自在。最近寄給我《金剛經》的頌文,意在指明胸中已無掛礙。
次韻:和詩時依照原詩的韻腳和順序。
經時:多時,很久。
法堂:佛教寺院中演說佛法、皈戒集會的場所。
寶月:喻指佛性或內心的澄明,如明月般圓滿。
嬋娟:形容美好、皎潔的樣子。
休夏:佛教術語,指夏季三個月的結夏安居,僧人于此期間靜修。
巾瓶:僧人隨身攜帶的毛巾和凈瓶,代指日常修行用具。
《金剛》頌:指對《金剛經》的頌贊文字。
無所還:無掛礙、無執著,出自《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意。
此詩為蘇軾與友人李朝散的唱和之作。蘇軾一生與佛禪因緣深厚,貶謫期間尤喜借詩談禪。洞山為佛教曹洞宗祖庭,詩中或因李朝散游洞山后贈詩,蘇軾次韻回應,借題抒發對禪修生活的體悟與向往。
詩通過描寫洞山僧人的日常修行與心境,展現了禪意生活的空明閑適。既回應友人游山之作,又借《金剛經》頌點明‘無掛礙’的佛理,語言平淡而意蘊深遠,體現了蘇軾融禪入詩的創作特色。
浩瀚乾坤不見山,
水晶圓域覽周環。
憑誰探取貓花嶼,
桅木飛騰兩亞班。
卻請和尚道,
虎頭生角出荒草。
十洲春盡花凋殘,
珊瑚樹林日杲杲。
相送臨溪水,
先春獨見梅。
非關風氣早,
似得為君開。
朔云寒,邊月苦。觱栗西風,吹亂黃沙舞。夜半雪深三尺許。氈帳駝峰,倒載琵琶女。
打圍來,圈地去。銀管炊煙,茶煮烏羊乳。蠻府將軍窮塞主。匹馬隨他,看射南山虎。
夜來霜拂簾旌,淡云麗日開清曉。香猊金暖,冰壺玉嫩,佳辰寒早。
橘綠橙黃,袖紅裙翠,一堂歡笑。正梅妃月姊,雪肌粉面,爭妝點、瀟湘好。
莫惜芳尊屢倒。擁群仙、醉游蓬島。東床俊選,南溟歸信,一時俱到。
鬢影搖春,命書紆錦,子孫環繞。看他時歸去,飛觴石澗,侍甘泉老。
破冰泉脈漱籬根,
壞衲遙疑掛樹猿。
蠟屐舊痕尋不見,
東風先為我開門。
一夜乾坤雨乍晴,
歸云無數宿蒼屏。
白衣已曬青山曉,
茅屋主人猶未醒。
十五年前,事怨緒,離紛殢雨尋云。銀屏執手時,恨他生未卜,別樣殷勤。空教惆悵珠簾,難向南樓種合昏。最消魂、一語叮嚀,銀環鈿盒淚痕新。
斷腸菱鏡雙分。嫩綠成陰,牧之枉煞尋春。手持雙豆蔻,想佩聲鬟影,香染羅巾。上窗重展烏絲,惟有春寒瘦著人。便重來、夢里分明,何處覓湘君。
蔬菜饒寒綠,瓜葫極老成。
庾郎貧已慣,退谷晚還耕。
云雨將秋瞑,星河不世情。
百年看鬢影,一雁接邊聲。
疏屋高檐兩角垂,山中新制倩誰為。莫言軟熟無剛操,試著龍山到耐吹。
十摺還將一幅裁,卷舒妙理轉堪猜。輕羅小制偏疏散,天馬山前歸去來。
青鏡塵濛久未磨,為渠索照口先呵。自憐憔悴孤臣影,兩鬢秋來白較多。
尚書邸第近城闉,老屋當年綽楔新。
龍漢已更浮世劫,鶯花猶為故侯春。
蒼黃殘卒哀庚癸,惻愴斜陽話甲申。
卻指秦云通雁塞,函關西望一傷神。
曉起湘簾半揭。那有天香堪折。文采付風流,驚見雙飛蝴蝶。凄切。凄切。飄落滿階黃葉。
爐裊香煙人靜。隔院葵花搖影。新雁過遙天,一枕睡情初醒。風緊。風緊。窗外蕭蕭日冷。
望斷碧云天遠。門掩黃昏深院。風雨壓頹垣,幾朵秋棠紅顫。誰念。誰念。蟲語疏砧一片。
孤館深垂空帳。一盞燈兒相傍。清夜未成眠,檐馬風來敲響。思想。思想。月在豆花棚上。
山陰取徑徑迂回,側立橫拖疊嶂嵬。
初地雞峰南詔岳,諸天鼉鼓下方雷。
守衣迦葉遺高躅,煨芋瞿曇撥冷灰。
不重邀游重文獻,北平何只冠軍才。
稻涼吠蛤柳嘶蟬,
最是江淮八月天。
三十六湖吟未盡,
西風吹上打魚船。
久拋朝幘懶重彈,華發蕭然二寸冠。
不恨凄涼侵晚境,猶能語笑向春盤。
銀杯酒色家家綠,箬笠煙波處處寬。
一片梅花無復在,卻嫌新暖換馀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