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讀理齋常太翁先生愛吟草殉節錄賦贈 其三
支糧聞寇急,
禦不藉同行。
氣并巫山壯,
戈隨蜀月橫。
挺身圖報效,
拋死計澄清。
昔嶺人如在,
浣花泣幾聲。
支糧聞寇急,
禦不藉同行。
氣并巫山壯,
戈隨蜀月橫。
挺身圖報效,
拋死計澄清。
昔嶺人如在,
浣花泣幾聲。
押運糧草時聽聞賊寇來勢緊急,抵御強敵不依賴同行之人。氣勢與巍峨巫山一樣雄壯,兵器如蜀地明月般橫陳戰場。挺身而出只為圖報國效力,舍棄生命誓要平定亂局。從前山嶺上的身影仿佛還在,浣花溪邊傳來幾聲悲泣。
支糧:負責押運糧草。
禦:同'御',抵御。藉:依賴。
并:比并、等同。巫山:位于今重慶、湖北交界,此處形容氣勢雄偉。
戈:古代兵器,代指武器。蜀月:蜀地的月亮,點明地域背景。
拋死:舍棄生命。澄清:指平定亂局,使局勢清明。
昔嶺:可能指此前戰斗過的山嶺。浣花:浣花溪,在成都,此處或代指事發地。
此詩為作者閱讀理齋常太翁先生記錄其殉節事跡的《愛吟草》《殉節錄》后所作組詩的第三首,創作于常太翁為抵御寇亂英勇殉節后,旨在致敬其忠烈之舉。
全詩緊扣'殉節'主題,通過描繪常太翁押運糧草聞寇急、挺身抗敵舍生死的事跡,突出其忠勇品格,結尾以'浣花泣'收束,將贊頌與哀挽融于一體,是一首典型的英雄頌歌。
五井蜿蜒宅,幽深父老言。
傍溪唯見瀑,度嶺始知源。
夾谷斜暉隠,空林夕電翻。
屢聞當旱歲,噀雨出松門。
春泉青似淀,春嶂碧于螺。
遠近隨吾意,芒鞋幽興多。
人生行樂爾,富貴復如何。
難與時人道,風前獨放歌。
閑居已二毛,破屋翳蓬蒿。
短笛清風在,長吟白雪高。
籬腰懸瓠小,柳癭系船牢。
自是嫌機事,寧持抱甕勞。
詩有盛唐風,人稱一代雄。
朱弦終自直,白簡豈能公。
官到升朝止,身隨過電空。
傷心千里馬,力盡畏涂中。
金散免镕冶,木散逃斧斤。
人散外榮辱,所以為散人。
世皆賤吾散,此散吾自珍。
偃蹇不任用,庶足全其身。
春色在筇履,山前山后行。
野花隨處發,林鳥百般聲。
幽徑遙通寺,清流可濯纓。
村翁忽相值,又得盡閑情。
寺在諸峰頂,寥寥遠世紛。
巖飛千丈雪,門掩萬重云。
地冷春疑晚,松深日易曛。
孤猨清叫月,僧向定中聞。
東臯縱遐目,生意良自多。
魚躍喜冰釋,鳥語乘春和。
芳蘭馥余荄,名花眩喬柯。
倦客獨無依,奈此庶物何。
白云相見初,而子獨知予。
世態易翻覆,道交難間疏。
三江同遠棹,此日晚離袪。
莫放音書絕,東來有鯉魚。
天寒常早睡,不待日光斂。
恐礙山猿入,柴門未嘗掩。
落葉打窗鳴,枕間疑雨點。
起視西峰頭,月殘星閃閃。
庸賈狗鼠輩,齷齪無足觀。少小為博徒,狹斜恣游般。憑附椒房寵,濫吹于王官。匿罪而言功,虛聲尚欺謾。以之致鼎貴,真如沐猴冠。
擅命十五年,肆毒侔蠑蚖。仁脈為之絕,善類為之殫。納侮于北鄰,征盟日囂讙。兵戈滿四海,天步極艱難。
鄂漢距江淮,列郡多創殘。人命若菅蒯,聞之心膽寒。王家急軍食,耕者不得餐。罪大已難逭,猶思揜其奸。
駕言督諸軍,翺翔向江干。小器不自量,妄冀于曹瞞。潛欲移帝室,微辭啟其端。賢哉夏金吾,直氣生忠肝。
立欲碎其首,無奈師旅單。奸謀既已泄,跼蹐方自嘆。畏誅竟宵遁,鸮??鎩羽翰。
逆賊幸屏跡,宗社得再安。勤王畢云會,圣慮行小寬。祖宗德澤深,國體宜無瘢。指日恢中原,以盡萬國歡。
北風吹荒林,蕭騷起寒聲。
客子耳中聞,展轉傷離情。
親朋不在眼,他鄉但{女孕+日}{女孕+日}。
狐死亦首丘,奈此終身行。
耿介絕依憑,清虛尚飲冰。
悟明中觀論,度越小乘僧。
夢已三生破,神應九品升。
法門誰得髓,石塔冷孤燈。
白露變氣候,促織階下鳴。
切切鳴不已,倦客心自驚。
中夜攬衣起,星疎松月明。
念彼同懷人,迢迢隔山城。
此身無羽翼,不得東南征。
聊作相思吟,寄此千里情。
不定似飛蓬,還來宿此峰。
霜欺孤客枕,風亂四山鐘。
好夢如冰薄,歸心與酒濃。
舊房誰占住,門有最長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