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山引水二首 其二
檐下枯槎拂荻梢,
山川迤邐費公瓢。
幽泉細細流巖鼻,
盆水瀰瀰漲海潮。
但愛堅如湖上石,
誰憐收自灶中焦。
蒼崖寒溜須佳蔭,
尚少冬青石繭苗。
檐下枯槎拂荻梢,
山川迤邐費公瓢。
幽泉細細流巖鼻,
盆水瀰瀰漲海潮。
但愛堅如湖上石,
誰憐收自灶中焦。
蒼崖寒溜須佳蔭,
尚少冬青石繭苗。
屋檐下的枯樹枝輕拂著荻草的末梢,山川曲折連綿,引水需要耗費公的水瓢。幽微的泉水細細地從巖頂流淌,盆中的水滿滿地如同漲起的海潮。只愛它堅硬如湖中的巖石,誰會憐惜它是從灶中被燒焦后收集來的。青蒼的崖壁上寒冷的水流需要良好的樹蔭,還缺少冬天青綠的石繭苗。
枯槎(chá):枯樹枝。
荻梢:荻草的末梢,荻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水邊。
迤邐(yǐ lǐ):曲折連綿的樣子。
公瓢:可能指引水所用的水瓢,‘公’或指作者自指或他人。
巖鼻:巖石的頂端,形容巖石突出如鼻的部分。
瀰瀰(mí mí):水滿的樣子。
灶中焦:指被火烤焦的物體,可能指用作引水的材料曾被火炙烤。
寒溜:寒冷的水流。
石繭苗:可能指石菖蒲等生于石上的植物,‘石繭’或為當地對某種植物的俗稱。
此詩或為作者于木山居住期間所作,聚焦日常生活中引水一事。可能創作于隱居或關注民生細節時期,通過記錄引水過程及所用器物,反映對生活細微處的觀察與思考。
詩通過描繪引水場景的具體細節,既展現自然環境的幽微與生活的艱辛,又借物抒懷,表達對堅韌之物的贊賞及對環境改善的期待,語言質樸生動,富有生活意趣。
從來此腹負將軍,
淡飯投齏現報身。
三月不曾知筍蕨,
夢魂敢到水晶鱗。
客游耽海岳,嘉會此相尋。
花下三春醉,人閒萬古吟。
風塵隨捷足,山水寄同心。
莽莽飛光闊,天涯共照臨。
籌款艱難費九牛,
而今挪用自優游。
人間莫怪黃金少,
盡被仙人鑄作樓。
早歲同依達者游,萬般看徹雪盈頭。
已非甲子誰能管,自向人間不解愁。
化佛毫端常示現,乞花書外更何求。
懷君倘遇玄都鶴,為問余生有底否。
擔頭看盡百花春。春事只三分。
不似鶯鶯燕燕,相將紅杏芳園。
名韁易絆,征塵難浣,極目銷魂。
明日清明到也,柳條插向誰門。
丘中多蓬麻,風起香盈路。
知有幽蘭花,深深采無處。
不采自芬芳,所感歲遲暮。
君亮執堅節,非種力鋤去。
素心默無言,持此待君遇。
旄頭夜落瀚海東,喧騰凱唱來渾同。
雕戈自是臥宣榭,鐵馬不復嘶回中。
祈父借籌數躡足,將軍坐樹不言功。
藁街未懸郅支首,楛矢先獻明光宮。
何用徐行幸細柳,不須游獵擬崆峒。
六龍已捧躍淵日,萬里誰乘破浪風。
王母益地乾坤小,梯航萬國猶言少。
舌人爭請指南車,旃涂畢勒煙波杳。
四門常辟庶尹諧,坐使癡兒官事了。
三川曾頌黃河清,千乘更言巢鳳鳥。
青云干日復連月,非煙非霧??M繞。
解鞍山積漢營空,枕戈雷鼾胡天曉。
大散嘉陵已兩當,李陵錯作右校王。
拊髀忽赦云中守,四彝崩角皆離強。
從公于邁無小大,執簧君子招由房。
特拜璽書頒缽露,橫賜褊禆佩冰蒼。
郁律清宵閱度索,豐隆赤日驅方良。
千年寶露滲九有,八極和風遂百昌。
卻馬焚裘長罷貢,居有守兮行有送。
轉憶前年沃蕉釜,卻悔一時將漏甕。
麟閣今圖屬國形,浯溪再刻□□頌。
單于馬足不敢縛,輪臺沃壤何須種。
曾聞赤蛟綏載歌,復說玄狐裘入夢。
天生五材誰復能去兵,圣人必不得已而后用。
綠柳橋邊舟待發。江水驪歌,一樣聲兒咽。
云黯天低疏雨歇。這般時候偏離別。
萬種恩情堅似鐵。地久天長,豈待臨歧說。
珍重此身休薄劣。不愁歡會無時節。
昔年曾卜孟家鄰,拜母登堂骨肉親。
十畝躬耕陳仲子,一門奉法郝夫人。
小康身自安荊布,陰德天常報鳳麟。
百歲桃花源里住,不知東海幾揚塵?
印空印水印泥,無言桃李成蹊。隨分納些稅賦,牧牛溪水東西。
印泥印空印水,疾雷不及掩耳。豁然樓閣門開,消得輕輕彈指。
印水印泥印空,誰傳祖稱家風。夢眼影迷一色,轉身體合全功。
夕陽冉冉近黃昏,
暮色蒼然失遠村。
縷縷殘霞明轉暗,
一天此際最消魂。
樛枝陰合翠熏籠,
曲曲斜斜石徑通。
窈眇蟬聲繰獨繭,
為渠立盡晚來風。
解纜江村外,溪沙失舊痕。
夕陽來灌口,秋水下彭門。
清吹臨風緩,神鴉得食喧。
百花潭上好,新月破黃昏。
開關迎二仲,始覺秋聲回。落日叢蘭里,奇花故故開。
無人涉湘去,有客援琴來。不作留連賞,零霜恐易催。
九畹傳幽況,湘皋夙擅名。幾聞開五穎,還得共孤莖。
浥露金光細,搖風朵佩輕。美人應采擷,投贈不勝情。
正月播嘉種,初苗鋪冪歷。
分秧二月間,水深泥滑汩。
三月蓐田草,妻兒共筋力。
野人豈知書,莫辨陰陽歷。
計日不自閒,荷鋤欣有適。
新茶又出市,入郭探時值。
寄聲謝鄰老,社酒不遑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