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徐樹人中丞述懷詩 其一
天河洗甲紀功年,
崧岳生申克靖邊。
通籍鴻聲齊望岱,
遷喬駿業快移川。
七鯤舊屬重回首,
五虎新麾又永肩。
名教惟期傳一脈,
初心不負重書田。
天河洗甲紀功年,
崧岳生申克靖邊。
通籍鴻聲齊望岱,
遷喬駿業快移川。
七鯤舊屬重回首,
五虎新麾又永肩。
名教惟期傳一脈,
初心不負重書田。
這是戰爭結束、記功的年份,您如同崧岳降神的申伯,成功平定邊疆。入朝為官時聲望如泰山般崇高,晉升后事業迅猛如大川奔涌。七鯤身舊地往事重上心頭,五虎山新職又需長期承擔。只期望傳承儒家名教的一脈,不辜負初心,重視文教事業。
天河洗甲:化用杜甫《洗兵馬》“安得壯士挽天河,凈洗甲兵長不用”,指戰爭結束,天下太平。
崧岳生申:典出《詩經·大雅·崧高》“崧高維岳,駿極于天。維岳降神,生甫及申”,申伯為周宣王重臣,此處喻徐樹人如申伯般靖邊有功。
通籍:指記名于門籍,可入宮朝見,代指入朝為官。
遷喬:典出《詩經·小雅·伐木》“出自幽谷,遷于喬木”,喻職位晉升。
七鯤:指臺灣七鯤身(今臺南安平一帶),清代臺灣重要據點。
五虎:指福建五虎礁(今福州閩江口),代指新的任職區域。
名教:以正名定分為核心的儒家倫理體系。
書田:比喻文教事業,如耕讀傳家之意。
此詩為作者與徐宗幹(號樹人,曾任福建巡撫)酬和之作。徐宗幹在同治年間主政福建,參與臺灣事務,詩中“七鯤”“五虎”或與其治理閩臺的經歷相關,創作背景或為對其功績的肯定與共勉。
全詩以典入詩,既頌徐樹人靖邊治政之績,又勉其傳承名教初心,體現清代士大夫對功業與道德并重的推崇,是酬和詩中“述懷”主題的典型之作。
三分春色二分休,是處紅稀綠已稠。
芳草池塘空有思,落花亭館不勝愁。
人情似昔猶難合,身世如今豈易謀。
若欲忘憂須是酒,醉鄉安穩勝封侯。
春日行郊坰,南風初唱予。
相攜出城郭,著意買江湖。
句好從兒覓,杯干任客呼。
長年足詩酒,此外復何須。
大柏森森護盤石,老聃踞坐三人立。
盛德之容本和豫,漠然不應豈真實。
向者隱奧九九篇,才示指畫意已傳。
細看尹喜磬折處,金篦刮膜見全天。
侍旁二子來何許,無乃徐甲庚桑楚。
注目拱手氣不吐,畫師筆端更解語。
函谷關廢河水黃,授經臺傾隴草荒。
一幅東絹吾無用,要逐青牛歸帝鄉。
風蓬蓬,雨窣窣,客子中夜寒侵骨。
青燈也解照孤愁,歸夢不到涪江側。
晚來天氣猶未佳,萬里濕云遮日華。
僧房僻寂無來轍,踏遍長廊占晚霞。
聞道比鄰酒初熟,能來澆我空洞腹。
為君痛飲不苦辭,世路紛紛蠻與觸。
冊府推前輩,文場慣主盟。
冀閑收汗血,昆圃出連城。
料想金甌覆,遙知水鑒明。
從今青與紫,四海盡門生。
山深少車轍,雨余多空翠。
不知窮秋中,草木乃爾媚。
隱君一抔土,諸子幾掬淚。
盛年喜邁種,末路等幽閟。
村酒敢嫌濁,喚起吾渴睡。
勿聽松風哀,姑對山月醉。
從今棄書冊,獨以醉為事。
不然持禿箒,浄掃清涼寺。
世論尚迫隘,吾道亦摧藏。
行歌碧云暮,坐怨瑤草芳。
不如寄層梯,轉盼盡八荒。
飛霞曳為裾,明月綴為珰。
舉手招盧敖,振步謁紫皇。
歸續大人賦,一笑遙相望。
君不見武皇逸志凌九垓,追風躡影思龍媒。魯班門外立銅馬,天廐萬匹皆塵埃。
又不見伏波將軍破交賊,歸來殿前獻馬式。據鞍習氣殊未衰,想見老子真矍鑠。
兩京翻覆知幾秋,只有山河供客愁。孤煙落日蠶叢國,出此神物于荒丘。
千年黃壤誰作主,猶把歸心泣風雨。但恐一朝去無蹤,有似豐城寶劍化雙龍。
清曉冬冬鳴社鼓,前村后村走兒女。
田家醵錢共賽神,謝神時晴復時雨。
案有肴酒爐有香,老巫禱祝躬案傍。
愿得年年被神福,秋宜稻谷春宜桑。
人淳禮簡酒無數,歌笑喧闐日將暮。
田翁欹側醉歸來,山頭明月山前路。
桂子風高瑞靄浮,曉來無處不懽謳。
共懷襦袴歌廉范,更指龜蒙祝魯侯。
風月莫辜三十詠,星霜行閱八千秋。
皇家正重惟良寄,袞服歸公正黑頭。
窈窈林影深,澹澹波光冷。
異哉濁惡世,有此清涼境。
側身朱欄上,風煙得幾頃。
嘯聲出奇響,疑在蘇門嶺。
荷氣遞遙馥,如窺太華井。
要須從翁游,岸巾閑日永。
中原百川赴東西,萬折惟有蜀江耳。
師之桑梓江干側,扁舟卻訪鴟夷子。
荊楚吳越我未到,每聞談者亦自喜。
羨師脫去事幽尋,春風滿帆作行李。
會稽草木朝霞蔚,錢塘波濤夏雷疾。
桂樹楓葉怨楚人,莼羹鹽豉詫吳客。
到處定知有新得,長篇短韻揮椽筆。
他時我亦探禹穴,一見名字如促膝。
張侯詩似嶺云閑,飛鳥何心只念還。
醉里有官如物外,眼前無客似山間。
來聽春枕連宵雨,看畫秋屏著色山。
老去此身無處用,固應容我作躋攀。
名山起高興,不惜馬首東。
沙邊一著眼,翠光已浮空。
踏遍桑柘村,所向漸不同。
溪細山疑合,谷轉路始窮。
瑩浄白玉界,芬馥青蓮宮。
元知境過清,乘春乃昭融。
尚余半殘花,伴我酒頰紅。
拂石愛少蘚,披林怯多風。
安得身無事,來對禪寂翁。
慮沉燈影外,慧發鳥聲中。
庶遂老巖壑,此行太匆匆。
圜墻閑木索,南畝富鉏鉤。
人謂賢使君,治術本軻丘。
丹禁頗念遠,白簡頻黜幽。
那知養手,安坐窮山陬。
國是久已定,諒非卿士謀。
除書下八行,仁風被九州。
自憐登門舊,長裾曳齊鄒。
送公朝帝所,別語不忍休。
腰組掛銀黃,刻日賜通侯。
應記遠宗子,茅簷臥高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