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古
古來一代文章事,自有風騷翰墨臣。
今日蘇門四君子,異時鄴下七詩人。
古來一代文章事,自有風騷翰墨臣。
今日蘇門四君子,異時鄴下七詩人。
自古以來,文學創作之事,自然有那些精通《詩經》《楚辭》的文人墨客。如今蘇門的四位君子,日后也會像當年鄴下的七位詩人一樣留名青史。
風騷:原指《詩經》里的《國風》和《楚辭》里的《離騷》,后泛指文學。
翰墨臣:指擅長詩文的文人。
蘇門四君子:指北宋時期蘇軾門下的四位文學家,即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
鄴下七詩人:指東漢末年在鄴城(今河北臨漳)活動的七位文學家,即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也稱“建安七子”。
具體創作時間和背景較難確切知曉,但推測詩人可能在回顧文學歷史、感慨文人成就時創作此詩。當時可能文學氛圍濃厚,詩人有感于不同時代文人的才華和貢獻,從而寫下這首懷古之作。
這首詩主旨在于贊美文學和文人,其突出特點是用典恰當,將不同時代的文人聯系起來。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體現了對文學傳承的重視。
裊裊腰肢渾似柳。碧花茗椀勞纖手。
清晝小橫陳。陽臺夢未真。
一聲鶗鴂暮。兩漿催人去。
新月曲如眉。黃昏悵望時。
淡淡秋陰薄似羅,
美人蕉好莫嫌多。
西風幾日閑庭院,
不見枝頭裊女蘿。
祇園通輦道,絳剎聳崔嵬。
日月瞻天近,煙霞接地回。
黃金鋪凈域,白玉甃層臺。
池涌青蓮現,窗臨碧樹開。
塔凌霄漢起,鐘喚海潮回。
天女將花至,龍王獻寶來。
佛燈澄霽月,僧唄隱春雷。
香積分廚供,醍醐薦茗杯。
波光搖演漾,林影共徘徊。
聽法誰能難,題詩強自裁。
雄期過雁宕,勝已壓天臺。
寄謝同游侶,何年此重陪。
永清有仆雙赤足,手持一畫剛五幅。自云此是瓊林圖,一幅主公真面目。
瓊林宴罷醉歸來,十里香塵馬蹄速。一日看盡長安花,柳汁宮袍春正綠。
望中隱隱宮闕深,萬片綵云人一笏。人間萬事豈足榮,進士出身良可錄。
進士出身良可錄,臺閣阿衡俱此卜。從容一代真明良,萬古朝堂正都咈。
人臣為報當何如,盛治豈容前史獨。愿言一拜各勉旃,稷契皋夔幸毋惑。
翻遍歷頭歲已闌,楚天臈盡尚馀寒。
兒童乞寫宜春字,老仆勤修守歲盤。
自是玄工分乙丙,將于午夜轉支干。
梅花獨領春消息,歲歲年年一夜看。
狗子無佛性,
泥捏活大圣。
不是泗州人,
說著也不信。
檐冰垂玉箸,
梅雪化香檳。
復有詩相佐,
何虧七尺身?
酒半麝熏濃暖,夢回羅幕低垂。別離還記暮春時。游蜂黏絮落,香燕蘸泥飛。
樓上杏花斜月,祇今病怯單衣。吳云天末最相思。錦書誰付托,極目雁南歸。
唐代河東守,周朝圣歷時。
土花封綠字,石發被金碑。
泣露麟猶臥,嘶風馬自悲。
荒原誰過問,郡乘不曾知。
前賢一節皆名世,
此道終身公獨行。
每見遺編須掩泣,
晚生期不負先生。
無病有千春,
病來在呼吸。
細碎簡平生,
收拾將何及。
昨宵疑見故人來,字貼詩篇印譜開。
滿目琳瑯遮玉面,潑天風雨黯珠胎。
今番好夢酣如醉,一寸相思淡未衰。
盼得東風吹萬樹,乾坤何止兩樗才。
雜芳春發淺深叢,曲塢逶迤紫間紅。
色賤格微應不數,少添蘭菊待秋風。
涕漣老淚墜斜陽,猶記當年此筑場。
愾慨幽冥成異路,遲留歲月況他鄉!
千年華表悲歸鶴,一畝荒丘哭跪羊。
我愧不如歐九筆,隴阡墓表有文章!
籬落荒寒色漸工,
小庭疏樹意無窮。
葵花慣作高秋格,
不學紅蕉爛漫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