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游園
昨夜聽春雨,
披蓑踏翠苔。
人來花已謝,
借問為誰開?
昨夜聽春雨,
披蓑踏翠苔。
人來花已謝,
借問為誰開?
昨夜聆聽著春雨的聲音,我披著蓑衣踏在翠綠的苔蘚上。等我來到園里,花兒已經凋謝了,我不禁想問,這些花是為誰而開的呢?
披蓑:披著蓑衣,蓑衣是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
翠苔:翠綠的苔蘚。
借問:敬辭,用于向人打聽事情。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定,但從詩中可推測,詩人可能在一個春雨過后的日子,懷著閑適的心情去游園,看到花已凋謝,由此觸發感慨而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在于借雨后花謝之景,抒發對美好易逝的感慨。其特點是語言質樸,意境清幽,情感真摯。雖未在文學史上有廣泛影響,但展現了詩人細膩的情感和對生活的感悟。
眾鳥各歸枝,
烏烏爾不棲。
還應知妾恨,
故向綠窗啼。
莫言行路難,夷狄如中國。
謂言骨肉親,中門如異域。
出處全在人,路亦無通塞。
門前兩條轍,何處去不得。
日往無復見,秋堂暮仍學。
玄發不知白,曉人寒銅覺。
為材未離群,有玉猶在璞。
誰把碧桐枝,刻作云門樂。
片玉一塵輕,粒粟山丘重。
唐虞貴民食,只是勤播種。
前圣后圣同,今人古人共。
一歲如苦饑,金玉何所用。
微月東南明,雙牛耕古城。
但耕古城地,不知古城名。
當昔置此城,豈料今日耕。
蔓草已離披,狐兔何縱橫。
秋云零落散,秋風蕭條生。
對古良可嘆,念今轉傷情。
古人已冥冥,今人又營營。
不知馬蹄下,誰家舊臺亭。
金刀剪輕云,盤用黃金縷。
裝束趙飛燕,教來掌上舞。
舞罷飛燕死,片片隨風去。
日月似有事,一夜行一周。
草木猶須老,人生得無愁。
一飲解百結,再飲破百憂。
白發欺貧賤,不入醉人頭。
我愿東海水,盡向杯中流。
安得阮步兵,同入醉鄉游。
念遠心如燒,不覺中夜起。
桃花帶露泛,立在月明里。
故鄉歸路隔高雷,見說年來事可哀。
村落日中眠虎豹,荊棘滿山行不得,不知當日是誰栽。
燕臺累黃金,上欲招儒雅。貴得賢士來,更下于隗者。
自然樂毅徒,趨風走天下。何必馳鳳書,旁求向林野。
燕臺高百尺,燕滅臺亦平。一種是亡國,猶得禮賢名。
何似章華畔,空余禾黍生。
有京如在道,日日先雞起。
不離十二街,日行一百里。
役役大塊上,周朝復秦市。
貴賤與賢愚,古今同一軌。
白兔落天西,赤鴉飛海底。
一日復一日,日日無終始。
自嫌性如石,不達榮辱理。
試問九十翁,吾今尚如此。
父耕原上田,子?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
鋤田當日午,汗滴禾下土。誰念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出門四顧望,此日何徘徊。
終南舊山色,夫子安在哉。
君詩如門戶,夕閉晝還開。
君名如四時,春盡夏復來。
原野多丘陵,累累如高臺。
君墳須數尺,誰與夫子偕。
后達多晚榮,速得多疾傾。
君看構大廈,何曾一日成。
在暖須在桑,在飽須在耕。
君子貴弘道,道弘無不亨。
太陽垂好光,毛發悉見形。
我亦二十年,直似戴盆行。
荊山產美玉,石石皆堅貞。
未必盡有玉,玉且間石生。
精衛一微物,猶恐填海平。
兩葉能蔽目,雙豆能塞聰。
理身不知道,將為天地聾。
擾擾造化內,茫茫天地中。
茍或有所愿,毛發亦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