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臺二首
燕臺累黃金,上欲招儒雅。貴得賢士來,更下于隗者。
自然樂毅徒,趨風走天下。何必馳鳳書,旁求向林野。
燕臺高百尺,燕滅臺亦平。一種是亡國,猶得禮賢名。
何似章華畔,空余禾黍生。
燕臺累黃金,上欲招儒雅。貴得賢士來,更下于隗者。
自然樂毅徒,趨風走天下。何必馳鳳書,旁求向林野。
燕臺高百尺,燕滅臺亦平。一種是亡國,猶得禮賢名。
何似章華畔,空余禾黍生。
燕昭王在燕臺上堆積黃金,是為了招攬有學識有風度的賢才。他希望賢士到來,而且對待賢才比禮遇郭隗還要優厚。這樣自然像樂毅那樣的人,會聞風而動奔走于天下(前來效力)。何必急切地傳遞詔書,到山林鄉野去四處尋求賢才呢。燕臺高達百尺,燕國滅亡后臺也被平毀。同樣是亡國,燕國還能留下禮賢下士的名聲。這和章華臺畔,只留下一片禾黍生長的景象相比如何呢。
燕臺:即黃金臺,相傳戰國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臺上,以招納天下賢士。
儒雅:指博學的儒士或文人雅士。
隗:指郭隗,燕昭王為其筑宮而師事之,借此招攬天下賢才。
樂毅: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為燕昭王所用,曾率五國聯軍破齊。
鳳書:指帝王的詔書。
章華:指章華臺,春秋時楚靈王所建,后荒廢。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詩人可能是看到歷史上不同國家對待賢才的不同態度及最終結局,有感而發。當時社會可能也存在賢才難遇明主的情況,詩人借此表達對賢君禮賢下士的向往。
這首詩主旨在于借燕昭王禮賢下士和章華臺荒廢的不同事例,強調禮賢下士對國家興衰的重要性。其特點是借古諷今,以史為鑒。在文學史上,這類詠史詩豐富了詩歌的題材和內涵。
齊楚本相依。驀爾乖離。誰知鄭袖信張儀。叵奈懷沙哀郢日,愁絕湘累。纖細斗腰肢。幾個人兒。無端掩鼻見猜疑。蕙辯蘭騷何限恨,瑤諑蛾眉。
人言銓選異堂除,我笑茲言亦太迂。四海九州均一治,六曹三省豈殊途。春風到處林無槁,夏雨通時物盡濡。會得只將忠實報,門生恩府漫稱呼。
崧臺今夕是何年,投轄傾杯見此賢。半畝方塘開罨畫,一亭明月共澄鮮。習池已覺心俱醉,宣室還看席屢前。勛業古來戎馬地,可能無意勒燕然。
勛業金縢冠古今,擎天八干自成林。堯風扇岳千尋壯,舜海歸河萬載深。已見升平登樂國,長忻誦禱得秋心。汾陽五福疑還缺,閬苑神仙詎可尋。
蓬窗獨坐氣颼颼,擊楫誰憐士雅憂。撒手已無兒女戀,回頭寧有室家謀。須知白水仍興漢,未信西戎可繼周。惆悵胡塵思欲掃,幾回中夜舞吳鉤。
幾日行云何處去,忘了歸來,不道春將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車系在誰家樹。淚眼倚樓頻獨語,雙燕飛來,陌上相逢否。撩亂春愁如柳絮,悠悠夢里無尋處。
一上高山望五湖,云飛盡處是姑蘇。人家隱隱煙中有,帆影依依天際無。俯仰兩間雙短鬢,往來千古一蘧廬。仲淹自是多憂者,廊廟江湖恐未殊。
流轉風光不暫違,等無地角與天涯。故人書到幾青李,生面客來時紫芝。窮里埋頭傾啞酒,涼邊趁手應盲棋。寂寥簡短君應笑,郎罷吟詩囝和詩。錦野西頭始識君,便期堊鼻著風斤。馀甘到底有遺味,薝卜本來無異芬。忽忽又弦涼榭月,亭亭還合暮山云。玉泉道士窮于我,也買新鵝約右軍。
南窗歌枕病夫便,潤上琴書欲雨天。長日自添燃木火,閑時真憶問花船。游魚噀白盆池曉,熟荔垂丹草閤煙。有興無言空記省,月明飛夢到斜川。
休論意外快遭逢,且喜安眠過暮冬。邊計一時皆入粟,漢書連歲尚乾封。華堂決突仍棲燕,虎骨臨湫未起龍。嶺表秫田差不惡,酒杯寒夜得從容。
曾乘春飲繞花畦,花底馀香入燕泥。剪處佳人傳燭下,歸時明月到云西。重來草樹驚秋色,零落交朋感舊題。若使他年逢勝賞,一觴知復共誰攜。
清溪一曲繞樓臺,竹外新荷帶露開。夜半蟲聲鳴四野,松風月影入窗來。
水榭疏簾秋夜涼,清歌一曲釂瑤觴。明朝回首高城處,只有西風卻斷腸。
當年文伯。曾是東坡門下客。文采風流。奕葉傳芳總未休。為公持酒。愿祝彩衣無限壽。歸覲楓宸。剩醉長安幾度春。
一番霜雪一番姿,鐵干銅膚自小時。和葉和梢才尺五,幾年長出杜陵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