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一百三十六首 其一二一
舊時日月,舊日山川。
東西不易,南北不遷。
水云雜沓,龍象駢闐,古佛家風尚儼然。
雨過千林開翠幄,月臨雙沼浸銀蟾。
舊時日月,舊日山川。
東西不易,南北不遷。
水云雜沓,龍象駢闐,古佛家風尚儼然。
雨過千林開翠幄,月臨雙沼浸銀蟾。
依舊是舊時的日月,依舊是舊日的山川。東西方向沒有改變,南北方位未曾遷移。水與云紛雜交錯,龍與象并列聚集,古佛的家風依然莊嚴。雨過之后,千萬片樹林展開翠綠的帳幕;月光映照,兩個池塘沉浸著銀色的月影。
雜沓:眾多而雜亂的樣子。
駢闐(pián tián):聚集、羅列。
儼然:整齊、莊嚴的樣子。
翠幄:綠色的帳幕,此處形容樹林茂密如帷帳。
銀蟾:月亮的代稱,傳說月中有蟾蜍,故以銀蟾指月。
此詩為宋代禪宗偈頌,屬頌古類作品。宋代禪宗盛行以詩偈闡釋佛理,此類作品多在禪堂說法或應機開示時創作。詩中通過自然景象的恒常與禪門莊嚴,強調法性不隨外境變遷、佛法常住的核心思想,反映了宋代禪僧對‘真如’‘法性’的體悟。
全詩以自然景象的亙古未變與禪門龍象的莊嚴為引,闡釋佛法如如不動、法性常住的禪理。語言簡練生動,意象融合自然與宗教,是宋代禪宗頌古的典型之作,體現了‘以境證理’的禪詩特色。
瞑目思千古
飄然一烘塵
山川宛如舊
多少未來人
竹影幾簾紅粉
荷香十里畫船
欲尋歌處笑處
多在花邊柳邊
今年人日雪,更在末山巖。瀉行想堆垛,打窗時兩三。夢回清語默,寒重壓衣衫。面壁孤風坐,知誰繼夜參。
律管未回暖,春先到曉巖。與君清作對,得月便成三。秀色報虛幌,幽欣宜衲衫。相看超語默,覿露不須參。
識字才能項籍欺,
灶煤研瓦分甘之。
如何乞索忘唐突,
擬賦江南鶴膝枝。
大雅今雖息,斯文尚未頹。凄涼懷故國,寥落感奇才。旗鼓騷壇建,詩歌汐社開。傷麟宣圣淚,嘆鳳楚狂哀。
此土原榛莽,先民辟草萊。牛皮城突兀,鹿耳水瀠洄。跋浪鯨驅矢,騫云烏逐桅。中原王氣盡,海上霸圖恢。
正朔存唐祚,衣冠守漢禖。天教荒服啟,人為典章來。復甫經綸在,斯庵痛哭催。盧、徐工制作,孫、范亦兼該。
漁唱喧崖畔,槎音傍水隈。快觀東海集,復倒斐亭杯。耆舊多詞藻,江山供剪裁。黑洋濤浩浩,白岳雪皚皚。
虎井煙初合,龍潭月作陪。竹風消溽暑,蘭雨墜清埃。綠浸南湖柳,紅浮北郭梅。簫聲沈四野,劍影耀三臺。
吊古徒悲爾,豪吟亦壯哉。流觴逢曲水,珥筆剔殘苔。郢賦抒孤憤,齊言雜笑詼。幾人追李、杜,有客學鄒、枚。
軼蕩捫朝日,奔騰起怒雷。狗屠仍激越,蝶夢且徘徊。慷慨存吾志,扶持賴眾材。秋蟬聊自苦,野鶴漫相猜。
盛事傳瀛嶠,新編繼福臺。諸公能濟世,莫問劫馀灰。
真妄非二途,愚智各有適。
同此聞見中,心目異喧寂。
西郊亦人境,靜者得幽僻。
交錯引翠條,蕭疏布林石。
春事滿高窗,鳥聲在檐隙。
悠然古招提,曠若新開辟。
嘉招及令序,竟日隨飛錫。
論詩陋休遠,析理兼玄易。
既喪我于吾,焉知主為客。
欲別聞清鐘,溪山暮云碧。
幅巾藜杖客浮山,
便隱深巖避世喧。
每見月華何事嘯,
此身聊欲伴孤猿。
名山笑人不肯住,
斜日荒荒過華陰。
正憶往時釣鰲客,
蹇驢破帽來行吟。
縣官麾之拂衣去,
酣歌獨抱千秋心。
予亦飄然發幽意,
群山萬壑寒云深。
罷相恩猶在,
那容處靜司。
政嚴初領節,
名重更因詩。
公事巡營外,
戎裝拜敕時。
恭聞長與善,
應念出身遲。
鋸解秤槌渾似鐵
大愚老子重饒舌
水流澗下太忙生
云在嶺頭閑不徹
寒夜客何如,更堪喧鼓角。
亂山殘雪里,能無動離索。
羊河不隔夢,飛去共君酌。
兩地結孤悰,燈花向人落。
消息問而今。
愁絕瑤琴。
知君異地也難禁。
千萬花開三四月,休去登臨。
應是動鄉心。
燈暈昏沉。
和衣睡醒驀兜衾。
不信凄惶儂一個,影也難尋。
老干矗無容
虬枝蔚相倚
圖以歸草堂
怡怡有深旨
寶殿燭輝煌,
承恩宿未央。
御爐香不燼,
宮漏滴初長。
階砌移花影,
罘罳透月光。
太平無一事,
常愿奉君王。
青簡為誰編,昭忠姓字傳。
浮生拋異地,勁節上參天。
義足揚親德,恩宜蔭子賢。
褒榮三世外,華冑慶綿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