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麻子湖遇逆風有作 其一
我自甘心欲背時,舟行一任逆風吹。去帆今日誇輕捷,只恐前灘也怨遲。
我自甘心欲背時,舟行一任逆風吹。去帆今日誇輕捷,只恐前灘也怨遲。
天臺國清寺,天下為四絕。
今到普照游,到來復何別。
柟(一作“枿”)木白云飛,高僧頂殘雪。
門外(一作“前”)一條溪(一作“水”),幾回流歲月。
移疾門常掩,今朝枉繡衣。
笑言之乍愜,拜伏力猶微。
晚歲貞筠少,貧家上客稀。
如何忽見訪,里巷有清輝。
聞道須鬼兵,逢頭即須搦。
欲似園中果,未熟亦須摘。
老少總皆去,共同眾死厄。
長命得八十,恰同寄住客。
??在主人家,不久自分擘。
喻若行路人,前后踏光陌。(“光”,戴密微校作“巷”。)
昔日管弦調,將人舞細腰。
懸知今日恨,誰分昔時嬌。
棄妾頻登隴,從軍幾度遼?
可憐香草夜,空見落花朝。
淚滴珠難盡,容殘玉易銷。
償隨明月去,莫道夢魂遙。
右《全唐詩補逸》二十卷。是稿初印于丙子歲(一九三六年),當時收詩止二百七十有奇,暫分七卷,名曰《全唐詩補逸初稿》。稱《初稿》者,蓋欲賡揚裒集,期畢功厘定于他日也。
其明年而蘆溝變起,舉家流徙,奔走萬里,藏書既失,舊業盡廢,寧居之不遑,奚論撰輯。荏苒八載,抗戰勝利,始得復返金陵。顧政敝民窮,生事維艱,丁彼衰世,徒知騰議于私室,已無心于學問矣。
及己丑歲(一九四九年)而雄旆南指,落葉東飄,日出曜景,積瘴煙銷,慶堯宇之得蘇,見山河之重締,薄海同歡,余寧獨異?自來南師,將三十年矣,生計豐足,心神怡暢,得黨政之關懷,承師友之相勉,于教學之余,復得游心翰府,繼事搜聚,雖四兇逞虐之日,猶未嘗或輟。
積之既久,漸成卷帙,略加編次,合之舊稿,得詩近八百篇,離為二十卷,仍其名曰《全唐詩補逸》。自維頭白齒脫,精力有竭,而唐詩散佚,遠不止外,倘假我以年,其增輯續補,愿待來日,則茲編雖稱《全唐詩補逸》,仍以初稿目之可耳。
惟昔丙子舊稿,收韋莊《秦婦吟》一首,又曾錄《云謠集雜曲子》三十首及無名氏詞等為一卷,今王重民氏《敦惶曲子詞集》及《補全唐詩》既悉數絬刊矣,故從刪。又《全唐詩》以日人朝衡及新羅公主金真德等雜于唐詩人之列,茲編則集日人及新羅人之與唐土人士有交往酬唱者,各自成卷,標以“友邦”之目,附于編末,意欲存當時文化交流之跡云爾。此則有異于《全唐詩》體制者。
值茲付印之際,畧記前后過程如此。戊午歲(一九七八年)秋,孫望記于南京師范學院。
灘頭獨鳥立枯楂,灘上行人踏淺沙。
秋色池塘無限草,夕陽門外幾千家。
寺連山谷松聲遠,川繞閻閭水勢斜。
常恐郡城砧杵動,秋風吹盡古槐花。
八月秋高氣漸清,再攜琴劍宿西靈。
蕊珠新換當年殿,函谷重開往日經。
晉代宰王香馥馥,周朝柱史燭熒熒。
一聲鶴唳人間曉,吟起晴空徹杳冥。(隆慶《臨江府志》十三)
(天寶中,哥舒翰為安西節度使,控地數千里,甚著威令。故西鄙人歌曰:)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
吐蕃總殺盡,更筑[麗](西)重壕。
(《全唐詩》后二句作“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南部新書》庚)
(據《太平廣記》卷四九五引《干??子》及《知不足齋叢書》本《南部新書》校改。“哥舒”,《太平廣記》作“歌舒翰”,衍一字。)
仙翁曾播植,瓊圃尚敷榮。
春日祥光滿,秋風瑞實成。
黃精宜益壽,萱草足忘情。
候采靈芝服,還應羽翼生。(同前。)
有嘉(宋作“卉”)秘神仙,君臣有禮焉。
忻當苦口喻,不畏入腸偏。
扁鵲功成日,神農定器然(宋作“品年”)。
丹成如可待,雞犬自聞天。
世間日月明,皎皎照眾生。
貴者乘車馬,賤者膊膽行。
富者前身種,貧者慳貪生。
貧富有殊別,業報自相迎。
聞強造功德,吃著自身榮。
智者天上去,愚者入深坑。
窣堵凝然鎮梵宮,舉頭層級在云中。
金棺舍利藏何處?鐸繞危簷聲撼風。
(以上《輿地紀勝》十七《建康府》。又《金陵詩征》四)
水月無形,我常只寧。
萬法皆爾,本自無生。
兀然無事坐,春來草自青。
刻石書蹤妙入神,一廻窺覽一廻新。
況能早逐王師業,桃李終成萬代春。
種竹參差長,栽松次第成。
戎衣遍江漢,未厭子真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