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喻坦之下第還江東
文戰偶未勝,無令移壯心。
風塵辭帝里,舟楫到家林。
過楚寒方盡,浮淮月正沈。
持杯話來日,不聽洞庭砧。
文戰偶未勝,無令移壯心。
風塵辭帝里,舟楫到家林。
過楚寒方盡,浮淮月正沈。
持杯話來日,不聽洞庭砧。
在科舉考試中偶然失利,不要因此改變你壯志雄心。你帶著一身風塵離開京城,乘船回到家鄉山林。路過楚地時寒冷才剛剛退盡,行至淮河上月亮正漸漸下沉。我舉起酒杯與你共話未來,不想聽那洞庭傳來的搗衣聲。
文戰:指科舉考試。
帝里:京城。
家林:家鄉。
砧:搗衣石,這里代指搗衣聲。
唐代科舉競爭激烈,許多文人多次參加考試仍未中第。此詩可能創作于詩人送別科舉落第的喻坦之返回江東時,詩人以詩安慰友人。
這首詩主旨是安慰科舉失利的友人,突出特點是情感真摯,既有勸慰又有惜別。在文學史上雖不十分著名,但體現了唐代送別詩對友人的關懷與鼓勵。
畫舸隨潮發,幽懷頗自宜。鷺移參別渚,蟬咽送高枝。碧水靜風浪,黃花驚歲時。世途多感慨,吾意欲何之。
搖落楚江湄,秋風獨棹時。孤云淡離思,斜日照吟髭。忽想橫江鶴,因看入水鶿。天隨有真趣,吾欲共襟期。
客舍尋君,且酌燒春,往事重提。正昔年今日,記來約略,君家水閣,想去依稀。屋角花開,橋頭客至,貰酒爐邊手自攜。顛狂甚,任當筵屢舞,鬢插花枝。
十折鬢變成絲。待再撚、花枝亦可嗤。況羈人心性,年年牢落,故園風物,種種離披。只我與君,相逢于此,時有閒情把一卮。同游者,更飄零何地,陡起相思。
眼看東西兩半球,
華人冒險勝歐洲。
能窮青陸黃墟外,
首算張騫入斗牛。
徑山大施門開,長者慳貪俱破。
烹煎鳳髓龍團,供養千個萬個。
若作佛法商量,知我一狀領過。
清朝簪紱盡名流,招隱林泉意轉稠。
空有紫芝耽藥餌,總無青玉報瓊投。
金陵佳氣蟠龍闕,珠海停云結蜃樓。
矯首不堪成去住,握蘭高誼重滄洲。
驚號無狀恨無窮,慟絕椿摧瀛島東。昨晚春游歸大夢,一場春夢一生空。
愈呼返魄愈無知,驚報親朋半信疑。恨卻藥湯全未奉,枉生養老讀書兒。
人言坐脫是仙歸,無疾而終世所希。哀死慰生都以此,問天搔首是耶非。
一方靈幾一孤檠,半起幽風半滅明。更苦夜號添母痛,幾回泣血忽吞聲。
燈月無情爛不收,來朝佳節更悲愁。五城若弛金吾禁,魂在諸天何處游。
萬般惟覺讀書珍,回首如聞夜讀頻。到老不知勤學苦,終身總是學中人。
承家十二世儒門,少教兒曹老教孫。翻覺放翁藏本少,檢書何止一箱存。
航海當年險海隅,蓋棺今盡道真儒。也知正寢蒙天報,其奈椎心怙已無。
六經都是手親裁,三篋亡書苦記來。手澤不堪頻撫卷,一回朗誦一回哀。
每把雙闈動輒思,肯因白首墜青云。傷心遺訓隨流水,空樹文壇早冠軍。
頓盡名心愿已虛,顯揚望后又何如。未能祿養榮封典,有子空教讀父書。
斑斑血灑哭詩章,六十二年胡遽亡。生我靡瞻今已矣,長眠遙在白云鄉。
重來已白發老,
獨斷擢紫薇郎。
雅量雖慚子固,
熱情不倩君房。
試平原極目,翠色芊綿,不盡燒痕。倚仗東風力,便迷離古道,能不消魂。有時暗拖長帶,牽住石榴裙。看巷陌愔愔,郊塍漠漠,都是愁根。
溫存。向誰寄,想萬種春情,幽緒難論。莫把韶光負,任落花飛絮,分付芳尊。馬嘶客向何處,嬌殺玉樓人。漫寂寞空庭,藤蕪滿徑深閉門。
底忙不肯訪禪林,山寺何曾避客深。
奇石韻高非令色,老松皮脫見真心。
檐牙徇鐸關幽事,溪曲無弦出妙音。
拂拭少游碑好在,姓名曾記落碑陰。
一宵風雨。將小窗曙色,朦朧勒住。驚起數聲啼鳥,多在碧煙深重處。
肥綠欺人,瘦紅欲盡,流水無情向南浦。紅藥多憨,翠胎未吐,還遣花期誤。
問春擬向何方去。怕芳草天涯,萋萋非故。記得年時踏青路。
燕子重來,夢里樓高,望迷煙樹。桃葉難憑,流鶯不管,自綰柳絲低訴。
豺牙宓厲日成群,歧路干戈更憶君。
眼底林花無淚濺,劫馀壇日盡情曛。
真同夢得看桃詠,只欠羲之誓墓文。
千里江春竟何似,相思還寄海南云。
堂堂兵陣列如山,羽檄交飛勢未閒。
敵國正強無備處,我師潛遁若為顏。
已張火炬嚴刁斗,更使轅門置鐵關。
欲就將軍送降款,金城萬雉莫能攀。
空其中,碩其腹,以瓦為之代篋櫝。上開狹孔容一錢,鬻向兒曹作私蓄。
入竅雖易出竅難,抱持把玩從翻覆。不勞費扃鑰,不須防廝仆。但嗟器易盈,滿便遭敲撲。
鏘然一擲落紛紛,青蚨遍地如撒菽。黃童快意白叟笑,終歲積來不盈掬。
金穴底深深,銅山高矗矗。既足遺子孫,兼之瞻親族。戔戔能幾何,曾不給饘粥。
小兒作計良足嗤,壯夫謀生慮宜熟。我曾四方事奔走,蠅頭也共人逐逐。
囊漏寧余潤筆資,舌耕詎有逢年福。當時誤信太白言,千金散盡還來復。
人生由命匪由他,韓子至論今方服。枉羨金滿籯,空買愁千斛。
寧甘壁立貧,不效窮途哭。萬卷從來敵百城,且收殘編充敗簏。
長林修竹晚蕭蕭,徙倚欄桿縱目遙。
落日遠銜雙塔頂,白云橫截半山腰。
人盤疊嶂開樵徑,江鎖浮船作渡橋。
秋色連天看不盡,間來收拾付詩瓢。
新淬魚腸玉似泥,將軍唾手取河西。
偏裨萬戶封龍額,部曲千金賜裊蹄。
制詔行聞降紫泥,簪花且醉玉東西。
羌人誰謂多籌策,止有黔驢技一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