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竹枝詞 其三
水仙宮外近黃昏
迤北斜看第幾鯤
潮信來特沙鹵白
亂星漁火簇城門
水仙宮外近黃昏
迤北斜看第幾鯤
潮信來特沙鹵白
亂星漁火簇城門
水仙宮之外已接近黃昏,向北斜望,那是第幾座鯤身呢?潮汐按時涌來,鹽堿地一片雪白;漁火閃爍如星,簇擁在城門周圍。
水仙宮:臺灣常見的供奉水仙的廟宇,多位于沿海地區。
迤(yǐ)北:向北延伸、斜行。
第幾鯤:鯤身,清代臺灣臺南沿海的沙洲地形,共有七鯤身,此處指其中某座。
潮信:定期漲落的潮水,因有信期故稱。
沙鹵(lǔ):鹽堿地,沿海地區因海水侵蝕形成的含鹽沙地。
簇:聚集、簇擁。
清代《臺灣竹枝詞》多為文人記錄臺灣風土人情之作。此詩約作于清代,當時臺南沿海(七鯤身一帶)是重要漁區,詩人通過黃昏視角,捕捉潮汐、漁火等典型場景,反映了當地獨特的地理與生活風貌。
詩以黃昏為背景,描繪臺南水仙宮附近的沿海景象,融合自然景觀與人文生活,展現臺灣地域特色。語言質樸,畫面鮮活,是清代臺灣竹枝詞中記錄地方風情的代表作品。
冷卻當年煮茗爐,
誰來滄海拾遺珠。
微吟坐短三更燭,
一幅藤花夜課圖。
青紫從來豈異端,
要看同傲折膠寒。
若輕間色思方節,
圓竹應須斬萬竿。
春風得意初,策馬莫躊躕。
未獻金門賦,先懷梁獄書。
君恩從此闊,子道乃無馀。
佇看章江上,青衫伴素車。
秋雨聽潺潺。葉子珊珊。爐煙不暖客心寒。約略春歸才幾日,如夢悲歡。
翠袖倚危闌。遲暮江山。鱗游無翼去原難。擬把魚書憑雁足,寥落人間。
何生旴江來,魯秀媚寥宇。
孔門二三子,參也吾與汝。
一片金牛云,萬傾西湖水。
去去勿復道,玄天默無語。
芳草天涯人似夢,
碧桃花下月如煙。
可憐羅帶秋光薄,
珍重蕭郎解玉鈿。
樓櫓千重鐵作門,不堪聚米更重論。居延歲月那相似,一聽悲歌一斷魂。
得錢終日走燕寺,抱膝經年動越吟。想得長安西望眼,只應黃鵠見歸心。
達者淵明自挽歌,新墳數尺奈愁何。雞林賈客無從問,收拾篇章有幾多。
九死穹廬我未甘,后來勿使隴西慚。明時節義多傳述,柱下何人是老聃。
白日如如兀坐,中宵栩栩酣眠。
興來臨水更看山。懷抱了無縈絆。
不要許多榮利,只圖些子清閑。
麻絳草履布衣衫。學個道人打扮。
春來自怕客衣寒,
砧杵封書手未閑。
身達黃金人萬里,
長安常望寄家山。
氣和色莊,襟度洋洋。雪殘春嶂,月午秋江。
峙凌虛金碧兮增飛來小朵之奇觀,發昔人幽潛兮來典午咸和之遺芳。
或見或聞,意消心降。
若夫奉己淡薄,接物慈祥。不泥文字,不墮平常。
此所以為北峰之克家,而于自受用三昧中,合乎性具之宗綱。
況也來從班馬傍,泛舟千里尚醲香。
庭雖過鯉元無異,桴偶乘由得問強。
親見治民如治眼,歸談勤賊定勤王。
翻思父子寒如此,孤負珠璣富墨莊。
沿堤路向黃塘上,
逆水浮舟紫洞平。
細雨絲絲風剪剪,
胥江江上過清明。
落日旌旗搖曳,
晚風鼙鼓填諠。
新柳滿堤春色,
長楊夾道黃昏。
大婚曾有祝,葉夢果熊羆。
懸矢芝蘭室,試聲龍鳳池。
竹風翻故紙,桂露茁新枝。
來日鯉庭下,答詢無不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