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去大通久雨始晴治詩就畢 其三
君看象教但涂金,
法教誰知個里深。
我為世尊還白凈,
何方能免一塵侵。
君看象教但涂金,
法教誰知個里深。
我為世尊還白凈,
何方能免一塵侵。
你看那佛教寺廟里佛像只是外表涂金,又有誰能真正知曉佛法教義的深刻內涵呢。我想要讓世尊恢復純凈潔白的本質,用什么方法才能避免沾染一絲塵埃呢。
象教:指佛教,佛教用形象來教人,故稱象教。
涂金:給佛像等表面涂抹金粉。
法教:佛法教義。
世尊:是對釋迦牟尼佛的尊稱。
一塵侵:沾染一絲塵埃,“塵”在佛教中指煩惱、雜念等。
具體創作時間和詳細背景較難明確。從詩的內容推測,可能是詩人在大通期間,看到當地佛教寺廟等現象,對佛教的現狀有所感觸,在久雨初晴、心情相對平靜時寫下此詩,表達對佛法的深入思考。
這首詩主旨在于探討佛教外在形式與內在教義的關系,突出詩人對純凈佛法境界的追求。其特點是借佛理抒發感慨,以小見大。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展現了詩人對宗教文化的獨特思考。
前夕三更月落時,東風已動萬花知。
江梅端合先交割,春色如何未探支。
只欠梁溪冰柱句,追還和靖暗香詩。
張家剩有蔥根指,不把瓊酥滴一枝。
剩雨殘風一向顛,花枝酒盞兩無緣。
忽逢野老從湖上,擔取名園到內前。
芍藥截留春去路,鹿蔥禮上夏初天。
眾紅半霎聊經眼,不枉皇州第二年。
未應白菊減于黃,金作鈿心玉作裳。
一夜西風開瘦蕾,兩年南海伴重陽。
若言佳節如常日,為底寒花分外香。
挼蕊浮杯莫多著,一枝留插鬢邊霜。
荔支園園花,寒食日日雨。先生老多病,頗已疎綠醑。
兒童喜時節,笑語治樽俎。南烹俱前陳,北果亦草具。
蝤蛑方絕甘,筍蕨未作苦。先生欲獨醒,兒意難多拒。
初心且一杯,三杯亦漫許。醒時本強飲,醉后忽快舉。
一杯至三杯,一二三四五。偶然問兒輩,卒爵是何處。
兒言翁但醉,已忘酒巡數。
珠宮新沐浄瓊沙,石鼎初燃瀹井花。
紫殼旋開微滴酒,玉膚莫熟要鳴牙。
棖拖金線成雙美,姜擘糟丘并一家。
老子宿酲無解處,半杯羹后半甌茶。
詩瘦山如瘦,人遐室更遐。
荒林庾信宅,古木謝敷家。
醫國君臣藥,逃名子母瓜。
只愁歸未得,綠卻白鷗沙。
繼照姿天縱,分陰學日勤。
橘中招綺夏,瓜處屏伾文。
老別魚竿月,來依鶴禁云。
還將古為鑒,聊當野人芹。
夜雪猶飄天目峰,曉晴先暖太清宮。
云翻孔雀金花碧,日射鴛鴦玉瓦紅。
百辟焚香官柳影,一鴉飛立殿簷東。
仰瞻九圣聯龍袞,萬歲千秋對昊穹。
峭壁呀呀虎擘口,惡灘洶洶雷出吼。
溯流更著打頭風,如撐鐵船上牛斗。
風伯勸爾一杯酒,何須惡劇驚詩叟。
端能為我霽威否,岸柳掉頭荻搖手。
嶺外書來謝故人,梅花不寄寄爐熏。
瓣香急試博山火,兩袖忽生南海云。
苒惹須眉清入骨,縈盈窗幾巧成文。
瓊琚作報那能辦,雙井春風輟一斤。
海霧初開明海日,近樹遠山青歷歷。
忽然咫尺黑如漆,白晝如何成暝色。
不知一風何許來,霧開還合合還開。
晦明百變一彈指,特地遣人驚復喜。
海神無處逞神通,放出一斑夸客子。
須臾滿眼賈胡船,萬頃一碧波黏天。
恰似錢塘江上望,只無兩點海門山。
我行但作游山看,減卻客愁九分半。
紫巖衣缽付南軒,介弟曾同半夜傳。
師友別來真夢耳,江湖相對各潸然。
但令門戶無遺恨,何必功名在早年。
君向瀟湘我閩粵,寄書只在寄茶前。
非關月季姓名同,不與薔薇譜牒通。
接葉連枝千萬綠,一花兩色淺深紅。
風流各自燕支格,雨露何私造化功。
別有國香收不得,詩人熏入水沈中。
至前至后恰多晴,山北山南間一登。
瘦石經霜干脫蘚,細泉滴澗旋成冰。
海波貫日紅千丈,江霧縈樓玉萬層。
資善堂前得春早,宮梅一朶掠觚棱。
御柳梢頭晚不風,官梅面上雪都融。
如何閶闔新春夜,頓有芙蕖滿眼紅。
十里沙河人最閙,三千世界月方中。
買燈莫費東坡紙,今歲鼇山不入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