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題陳玉壘太史清華樓居集句四首 其三
峨眉山月半輪秋,
烽火城西百尺樓。
煙柳疏疏人悄悄,
西風淡淡水悠悠。
鬧依陶士開三徑,
肯學張衡詠四愁。
見說夜深星斗畔,
群仙相望在瀛洲。
峨眉山月半輪秋,
烽火城西百尺樓。
煙柳疏疏人悄悄,
西風淡淡水悠悠。
鬧依陶士開三徑,
肯學張衡詠四愁。
見說夜深星斗畔,
群仙相望在瀛洲。
峨眉山上,半輪秋月高掛;烽火城西,矗立百尺高樓。煙柳稀疏,人兒悄然無聲;西風輕拂,江水緩緩流淌。我愿依循陶潛,開辟三徑幽居;哪肯效仿張衡,寫下《四愁》之章。聽說深夜時分,在星斗旁邊;群仙彼此相望,共居海上瀛洲。
峨眉山月:化用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輪秋’,指峨眉山的秋月。
烽火城:有烽火臺的邊城,代指邊防要塞。
三徑:典出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指歸隱后所居的田園。
張衡詠四愁:張衡作《四愁詩》,借懷人抒發政治失意之愁,此處反用其意,表達不慕愁緒。
瀛洲:傳說中海中仙山,《史記》載為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之一。
此詩為寄贈陳玉壘太史清華樓居的集句之作,或作于友人建樓后,作者選取前人詩句集成此篇,借詩中意象贊美樓居環境的清幽與超脫,表達對友人雅致生活的稱許。
全詩通過集句手法,融合自然、隱逸、仙意等多重意象,描繪清華樓居的雅致環境,既暗含對隱逸生活的向往,又以‘瀛洲’喻指樓居如仙境,凸顯其超凡脫俗的特點,語言凝練,用典精妙。
鴉啼金井紗窗曉。掩重門、夢回人悄。杏花一夜齊開了。付與斜陽芳草。
曲江宴、輪啼久杳。玉樓人、眠多起少。枝上紅香看漸耗。那更賣花聲到。
書齋西數武,別有遠塵天。
芒履偶然到,滄洲久自專。
藤蘿垂暮雨,桑柘起疏煙。
景色新秋近,輕涼亦可憐。
京國論交地,
都亭送別時。
遐方民待久,
故邑馬行遲。
晝靜蠻煙息,
春深化日熙。
循良應不忝,
萬里慰相知。
簾外新來雙燕。珠閣瓊樓穿遍。香徑得泥歸,飛蹙池塘波面。
誰見。誰見。春晚昭陽宮殿。
世味只如許,人情亦可憐。禪心甘寂寞,病體覺輕便。夢里身非我,閒中日似年。還家真復樂,此去若登仙。
醉里乾坤大,閒中日月長。靜觀佛理妙,頓與世緣忘。晚景無多日,浮生有底忙。漁翁真得趣,一葉寄滄浪。
江海倦游客,乾坤老病身。儻來皆外物,自在作閒人。睡足從吾懶,歡來任我真。治生且耕鑿,無愧葛天民。
衰病人應棄,窮愁孰與親。同行木上座,并臥竹夫人。習定調千息,談空外一身。轍環天下半,送老楚江濱。
南海英魂叫不醒,
舊題重展墨香凝。
當時京洛花無主,
猶有春風寄廣陵。
生犀手把自軒然,
一代元音播海天。
長吉才高無礙鬼,
安期人杳漫疑仙。
解吟木客山中句,
叢笑猓人海外篇。
莫訝月泉爭結社,
別開詩境二千年。
夕陽明滅亂山椒,
水畔寒香陣陣飄。
何必更尋花處看,
銷魂只在虎山橋。
永日荒園獨荷鋤
草根藤蔓喜無馀
誰憐仲舉平生志
卻學齊民種樹書
舊雨荒涼滯草堂,相思入夢淚千行。
難憑玉鏡留華發,欲挽銀河洗醉鄉。
露濕螢干交節冷,兒饑女瘦話愁長。
迢迢此夕人何處,好是秋來易斷腸。
天下風流無綠楊,
一春生意別離鄉。
柔根恐是離腸結,
未折長條先斷腸。
月出碧山靜,
太虛云盡回。
閑房不寂寞,
幽影共徘徊。
夜好得無客,
琴馀堪續杯。
當關慎看戶,
莫放五更來。
明庭典祀在甘泉,
鸞鶴相隨半欲仙。
玉歷嘉平秦地臘,
金門方朔漢家年。
尊前忽下陰山雪,
檻外長飛碣石煙。
寓直二毛空自笑,
將因恬曠學思玄。
下上嚴婺路,
往來苕霅舟。
何勝百篇詠,
不啻十年游。
志愿終漁釣,
經蹊熟鷺鷗。
清風慕唐漢,
高友得孫劉。
垂楊十里拂金堤
走馬東來不記誰
飛虎兩鞬搖玉帶
盤雕雙袖蹙金絲
馬首東風吹柳絲
碧桃紅杏斗芳菲
游人不是金丸客
說與流鶯莫亂飛